邻居
在我还小的时候,家里在一排平房的8号里,这一排从6号至11号,住了6户人家,每户都挨很近,关系很是亲密。逢年过节,小孩子们这家串门拿点糖果,那家串门拿点饼干;平时就端着个饭碗吃“百家菜”,回家还不忘向母亲吐槽两句,“他家的辣椒炒肉很香”;“她家的豆腐煎的特别漂亮”。
春季,小伙伴们一起去后山摘野果子吃,赏鸟语花香;夏季,大家一起在附近的小溪嬉闹玩耍,抓两只蜻蜓研究它们的脑袋为什么那么圆,而且还可以旋转360度?或者趁大人午休之际,一起玩酒瓶盖,打纸牌;秋季,孩子们一起烤红薯,偷园子里的果子;冬季,他窝在她家烤火看动画片,或者一起傻乎乎的吃屋檐上挂着的一串串冰晶。
这是最早关于“邻居”的概念,热闹、亲密、愉快。
后来上学了,有些高中也没上了,大家有了自己的同学朋友。再后来毕业各奔东西,又有了相互的同事恋人。相互生疏的面孔,即使交流也仅限于出门偶尔碰见的寒暄,对于“邻居”的定义又有些不同。
它慢慢变成了一个名词或者一个名字。当你提起它时,它可能是一种逝去感情,也可能只是一个人。它是王建国、王建民两兄弟,初中毕业打工,跟着水电师傅学着手艺,木讷勤劳的两兄弟一直打着散工生活着;它是李婵,童星金铭的邻居版,大学德语毕业从找工作到考公务员,一路艰辛到了去东莞做了保险,单纯美丽的小女孩已穿上水晶鞋长大了,过上了自己的生活;它也是黄皓,“童子军”中的学习标杆,父母口中学习的榜样,高考的落榜,房地产行业的兴起,让他依旧在邻里享有他自己“成就”。
邻居是一种很奇妙的关系,介于友人与路人之间,有“远亲不如近邻”的感激,也有“曾记青梅竹马情,转眼替她作嫁衣”的尴尬。我想,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影响着邻里关系。长大后的我们有了不同的生活圈子,认识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观念;但是任何情义经过时间的掩埋,都会填平成最初的样子。
不管是朋友还是有恋人,打败我们的不是彼此的疏远和背叛,而是你的经历,我没有参与。
愿邻居们各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