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下旬,大学同学毕业三十年聚会时组织了游览活动,在游览黄河、参观原子城和王洛宾纪念馆后有些感触,先后写下一些文字,故谓之“青海三题”。
“天下黄河贵德清”
早就听说“天下黄河贵德清”这个说法,但清到什么程度,与我们通常所见的浊浪滚滚的黄河水究竟有多大区别?为什么同样是位于青海高原的贵德这一段的黄河水会比较清澈?带着这些疑问,8月下旬和参加聚会的同学们一起来到了贵德县游览。
贵德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属海南藏族自治州管辖,距省会西宁114公里,比到海南州政府驻地还近了40多公里。境内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素有“小江南”之称。河谷川水地区林木葱郁,阡陌纵横,盛产瓜果,是有名的“高原瓜果之乡”。黄河由西向东横贯境中,长达74.7公里,据说2000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钱其琛到贵德考察,看到这里的黄河水清冽透亮,便欣然题词“天下黄河贵德清”。当地党委政府随后就下大力气加以宣传推广,“天下黄河贵德清”这句话也就逐渐流传开来,清清黄河成为贵德发展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贵德的名气因此也慢慢大了起来,并成为了青海省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站在贵德的黄河岸边,我们看不到大的波浪,有的只是恬静与清澈;看不到黄河水波涛汹涌、滚滚东去的壮观,只有河面上的涟漪在风中由近及远的一层层的慢慢散去……
综合人们的一些分析,黄河在这一段比较清澈的原因大概如下:
首先,黄河在贵德以上所流经的区域大多是草原地区,植被条件非常好,泥沙被植被所拦截,这是贵德黄河清的先决条件。多年的观测表明,黄河 90%的泥沙都来自于黄河中下游的黄土高原地区,那里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每当暴雨来临的时候,许多沟壑往往是泥沙俱下。尤其是,黄河河口镇到潼关这一段,众多的支流将大量的泥沙带给了黄河。其次,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库起到了沉淀泥沙的作用。有人认为,黄河能在贵德清完全是龙羊峡水电站的功劳。其实不然,尽管龙羊峡水电站起到了沉淀的作用,但是不能否定黄河上游植被条件比较好的因素。如果仅有龙羊峡,也不能造就清澈的河水。再次,黄河在流经贵德时,水势平稳,没有大的波浪。对黄河两岸的冲刷非常小,岸边的泥沙没被冲刷下来,这也是黄河贵德清的一个原因。
从严格意义上说,黄河不仅仅在贵德,应该是贵德以上的河段都很清。到过黄河源头的人都知道,那里的河水清的让人不敢相信就是黄河。至于”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能流传开来,当然与名人题词的效应是由很大关系的。
金银滩上的感动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说电视剧《青海花儿》将在9月10日央视开始播出,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一群年轻科学家来到广袤无垠的青海湖边,为“两弹一星”事业奉献无悔青春的故事。巧的是,我在8月下旬参加大学同学的聚会,活动安排中有机会参观了电视剧中所反映的故事发生地——金银滩上的原子城纪念馆。
金银滩,多美丽的名字!它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境内,平均海拔3210米,据说是因为草地上盛开一片片金黄色和银白色的小花而得名。1958年以后,金银滩这个名字在中国的地图上悄然消失了。与此同时,几百户牧民也突然离开了这里。不久,金银滩有了一个新的名字 ——221厂,青海金银滩成立了西北核武器研究设计院,九院的总部也设到了金银滩,因保密需要,对外称“221厂”。221厂的厂区处于金银滩草原的中心地带,占地约570平方公里,但保密的区域遍及整个草原,成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实验、生产基地,因而被人们誉为“原子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曾经有成千上万的军人和科学家隐姓埋名,在这草原深处生活过、奋斗过,贡献了青春甚至是生命。六十年代,科技人员在这里先后研制成功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并生产出多种型号战略核武器。从此,“两弹精神”以及王淦昌、邓稼先、彭桓武、周光召、朱光亚等许多闪光的名字便和这片美丽的草原永远联系在了一起。
1987年,为适应国际形势变化,表明我国政府全面禁止和摧毁核武器,维护世界和平及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转移的需要,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了撤销221厂的决定; 1995年5月15日,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全面退役。这座封闭了三十多年的军事禁区,终于完成了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为永久纪念这段历史,2007年4月3日,总投资8248万元的纪念馆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5月26日正式开馆。原子城纪念馆坐落于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主要由纪念馆和纪念园组成。纪念园占地12.2公顷,分别由纪念广场、“596”之路、和平纪念园、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等景观组成。纪念馆建筑面积9615平方米,最高高度16米,共二层,总体布局由入口纪念墙、多功能影视厅、游客服务中心、主展厅等四大部分组成。
我在参观时,那一幅幅印着沧桑岁月的老照片,那一件件落有当年风沙的老物品,那一处处当年工作情景的真实再现无不感动和震撼着心灵。给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一张四位女青年的合影照片,她们站在帐篷前,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微笑。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据说当时是不允许拍摄私人照片的,这成为当年在原子城拍摄的唯一一张私人留影。为了防止泄密,这张照片在当事人手中保密了30多年。她们把青春献给我们民族的国防事业之后,悄悄留下的只有这一张很小的合影照片,这是她们唯一的珍藏。
馆内不允许拍照,只好在网上找到这张照片。金银滩,一定是她们魂牵梦绕的地方,也是感动着我们这些参观者的地方。
走进王洛宾音乐艺术馆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久唱不衰,深受人们喜爱的歌曲。然而很久以来,许多人都以为它是一首民间流传的青海民歌,我就是其中之一。后来才知道它的作者是王洛宾,也同时才知道还有其它许多我们所经常哼唱的动听歌曲也是出自王洛宾之手,比如《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都他尔和玛丽亚》、《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等。尤其是了解了王洛宾的身世后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也是在8月下旬同学聚会时,有机会参观了王洛宾音乐艺术馆。王洛宾音乐艺术馆就在原子城纪念馆附近,据说王洛宾生前搜集、整理的1000多首经典音乐作品,有50多首是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金银滩草原完成的,特别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1939年,王洛宾来到青海,在青海西宁昆仑中学任教。无垠的戈壁、高耸的雪山、辽阔的草原、湛蓝的湖水 、成群的牛羊、孤独的牧人,激发了王洛宾无限的情感与创作激情。1940年春天,王洛宾随电影导演郑君里在青海金银滩草原拍摄《民族万岁》时,创作了不朽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让中国人如痴如醉,也让西部民歌走向了世界。所以,在此修建纪念馆应该也是师出有名的。
王洛宾音乐艺术馆于2009年6月30日在海北州隆重开馆。该馆集中陈列了关于王洛宾的大量照片、实物及200余件不同时期的歌曲、歌剧手稿,是全国最大规模的集中体现王洛宾音乐文化和西部音乐的艺术馆。主展厅由“走向音乐圣地”、“在音乐圣地的多彩绽放”、“矢志不渝的音乐追求”、“西部音乐的传歌者”、“乐缘情未了”五个篇章构成,700余张珍贵的照片和手稿印证了历史对这位中国民族艺术家的尊重和敬仰。该馆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集中体现王洛宾音乐文化和西部音乐艺术的纪念馆。
艺术馆建筑面积1321.37平方米,共两层,整体造型呈立体方形。右侧为一面纪念墙,呈便签纸造型,突出表现世界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从金银滩草原走向世界。
我在馆内参观时看到一幅展板上王洛宾的一段话,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王洛宾一生坎坷,如果没有真切的生活感悟恐怕是写不出这样的话的。
在馆内我还看到王洛宾为了纪念与三毛的情谊而写下的《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且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赎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王洛宾和三毛的“黄昏恋”,社会上出了不少书,洋洋数十万言,写得绘声绘色,似乎神乎其神,其“恋情”达到什么程度?扑朔迷离。然而,个人的感情生活原本就是私密的事情,外人其实不必去探究什么的。人们应该品味的倒是王洛宾的《等待》中那份深深的眷恋和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