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找一本权威的关于郭沫若老先生一生经历的书来读,这本《我的父亲郭沫若》是他女儿郭庶英写的,里面记录了郭老先生一生中所经历的大事小事。
身患寒疾耳疾的郭老一直心系国家的教育、科技的发展。
1978年6月12日下午4点50分,郭老走了,他留下了他的作品。已编辑出版的《郭沫若全集》三十八卷。生前的作品一部分曾被翻译成了多国文字;话剧《屈原》曾由前苏联和日本的剧团排练演出过。文化的交流增进着人们的相互理解和认识,增进着人类的和平和发展。
他的遗体火化后,骨灰洒在了大寨的田野上。他希望最后一次地奉献自己,把自己的躯体作为肥料促进植物生长。郭老曾说过“我要以松柏的态度来刻画出自己的年龄,能成为合抱的大木给天下的劳人以一片清荫,即使中途遭了电击或者枯死,我也希望它的残骸能够供给贫苦人一把取暖的柴。”这句话也正是“纪念馆”展览的最后的引语。
为人民、为大地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正是他的希望,也正是他的精神所在。
正如郭庶英所说:“书写完了,我觉得离父亲更近了,他更鲜活地活在我的心里。父亲是个人,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他是一个有极大包容心的人,他是一个有丰厚知识而又十分平和的人……;他热情、专注;他热爱生活、感情丰富……他一生的奉献永远是那么地真诚!”
一切的一切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父辈们的业绩,为后人开创了新天地。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永远应该引以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