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天介绍了《认知驱动》这本书的第一章:价值——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从复制、价值、利他、镜子、内向五个不同的方面理解了价值的含义。
今天介绍这本书的第二章:身份——一切从信念开始。
一、层次
这一章首先给出了“层次”的概念,因为处在不同层次的人,看问题的高度和境界是不同的,这决定了他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看法,以及遇到问题认知和处理模式。
层级由低到高依次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观、自我觉知、使命。
相应地,处在最底层的人是抱怨者。遇事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习惯把责任和原因归结为外部环境或别人身上,喜欢说:“都是你们的错!”
处在第二层的人是行动派。遇事找努力问题,把一切都归结成自己不够努力。
处在第三层的人是战术家。喜欢通过寻找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常说的一句话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处在第四层的人是战略家。善于在选择中找到答案、求得突破,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什么东西最重要?”
处在第五层的人是觉醒者。他们总是立足于自己的身份定位思考问题,所有的选择、方法、努力都会主动围绕自我身份建设自动转换成合适的状态,经常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处在第六层的人是创造者。他们极力追寻生命的意义,认为人活着最高意义就是通过创造、利他、积极地影响他人。经常想的一个问题是:“我能为别人做点什么?”
二、身份
所谓身份,就是我们是谁?以及是什么样的人。在本章中,既包括当前的身份,更是指将来的、我么期望的身份。
对自己当前的身份有清晰认知的前提下,进行身份预设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心理建设,不断改变自己,努力成为自己期待的样子。
积极的心理建设,就是专注于自己努力的过程,实现特定的目标,达成生命意义的一系列活动。而这个目标,不仅仅是具体的做事的目标,一定程度上是我们对自己的身份预设。也就是,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使自己成了希望成为的那个人。
三、语言
作者的观点是:刻意运用语言的力量,可以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
遇到困难时,如果下意识地说“我做不到”,就会对我们产生强烈的负面心理暗示,不再思考如何克服困难。如果换成“我暂时做不到”这样的开放性语言,那么就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树立实现目标的信心。
由此可见,语言能够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维。以下的逻辑关系是存在的:语言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因此,我们有必要时刻觉知并审视自己的语言: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说积极的话,不说消极的话;
无论遇到什么人物,说和善的话,不说刻薄的话;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说开放的话,不说绝对的话……
四、理性
作者指出,因为理性思维只相信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切事情,会主动排斥已知之外的未知,有其局限性。因此,有时候理性思维有可能阻碍我们达成目标。
因此,他指出了两条解决路经:一是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二是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这里的乐观和愉悦,类似于感性思维,悲观类似于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