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秦可卿临死之际给王熙凤托梦,提到即将有一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喜事降临贾府。这两个形容词真是形象至极,这不,马上就应验了。
贾政的大女儿元春,早先选秀进入宫中,如今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根据看过不少宫廷剧的粗浅见识,这在后宫的地位大概是仅此于皇后吧,所以举家上下一片沸腾。这件大喜事将贾府推向本书的鼎盛时期,此后便如同抛物线一般,到达至高点之后再难超越,势必走上下坡路。
来看看细节。这日,全家给贾政过生日,热闹非凡。突然宫里派来太监传旨,急忙停了唱戏,撤了宴席,跪接圣旨。皇上宣贾政马上进宫,其余一概不知。全府上下不知是喜是祸,令这些个夫人小姐们人心惶惶坐立难安,贾母焦急的派人打探消息。最后终于等到贾政传来的好消息,所有人首先松了一口气,定下心了其次才为这份荣耀高兴起来。可见,身为朝廷重臣,依旧是伴君如伴虎,是福是祸事先没有一丝预兆,全在至尊帝王的一念之间。
为显皇恩浩荡,这位新晋的贵妃有了回家省亲的机会。这对贾府当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哪怕只是回家待一天,也是难得的殊荣。即使家里房间众多装修豪华,都必须重修别院,专为迎接元春回家。府中的男人们马上忙碌起来,选址量地,绘制图样,采购土木砖瓦,布置山石草木,甚至跑去南方采买唱戏的女子以及聘请老师,事无巨细,一一筹划。
当真是大兴土木,怎么奢华怎么建,怎么有排场怎么搞。为了一次短暂的省亲,却要耗费如此多人力物力,也给贾家带来了很大的财政压力。按书中赵嬷嬷说的一句话:不过是拿着皇帝驾的银子王皇帝身上使罢了。这份荣耀,由女儿带给贾家,这份排场,由贾家送给贵妃,不过是互惠互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面对这份荣耀和喜庆,宝玉却压根没放在心上,他最看不起这些俗气的东西,在他眼里此刻更关心的是好朋友秦钟的病。秦钟身体本就单薄,前几日在铁槛寺有些着凉,又贪恋偷情,回来就病倒了。宝玉自己也无心学习,盼着好朋友快点痊愈。全家人都喜气洋洋,只有他一个人天天闷闷发呆,只有见到黛玉回来了,心里才高兴些。
谁知秦钟的病反而更重了。庙里的小尼姑智能偷偷跑到秦家看秦钟,秦父发现两人的私情,赶跑了智能,又把病中的秦钟打了一顿。秦父气的老毛病发作,没几天就去世了。秦钟愧疚父亲的死又挨了打,病的更重了。这日宝玉突然得到消息,秦钟快不行了。宝玉赶去看他,他已经奄奄一息,临终之际浪子回头般劝解了宝玉几句用功读书的话,马上就咽了气。
秦可卿死后,秦钟和贾家也没什么关系了,此刻秦钟这么年轻就死了,贾府只是客套的帮了几十两银子便无下文。真正对他有感情的只有宝玉,在他死后宝玉痛哭不已,为他烧纸出殡,日日感伤。相比同一时刻贾府的大喜事,秦钟的死寥寥几句,甚是凄凉。
一喜一悲,文学的对比,也是生命的警醒。当时秦可卿在梦中说起这件喜事时,提醒王熙凤:这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道理。可是,作为管家的凤姐,瞒着众人以权谋私,偷偷放高利贷,享受着权势的魅力,恣意妄为。
哪怕有梦中的提醒,哪怕有此刻的死亡,贾府上下依旧醉生梦死,得意忘形。当真是应了四位小姐名字的暗喻:元(原)春,迎(因)春,探(叹)春,惜(息)春。此刻,当曹公写到这里,提醒警告暗示都于事无补,除了叹息又能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