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娃的时候我写过一篇育儿的评论,在那本书的394篇书评中位列第2。
那本书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当时我打了5星,其实就是一个文青为田园牧歌式的教育唱赞歌。我天真的想,教育难道不就是以正义的手段传递正义的目的吗?
但现实是龙生九子都子子不同,何况凡人。中了头彩的娘,奖品是获得看起来很美的教育方式使用权,谢谢惠顾的娘,只能各使奇招了。
现实生活这玩意,真没有那么多温柔的幻想时刻,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娃,首先要宿命论一下,天性不能强扭。
育人即育己,我庆幸短评的标题没有太轻飘飘。
育己的本质就是让鸡汤和焦虑都靠边站,自己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我看见一众家长都会说我只想我的孩子快快乐乐的,但是不能量化的期待其实根本没有操作性,怎么快乐?全班倒数快乐吗?初二失恋快乐吗?网瘾少年快乐吗?啃老仇富快乐吗?这个社会快乐是很容易的事吗中年人们。
我们自己的经历摆在这,小时候和长大的对比图简直是反转剧鼻祖。不说身材走形的普遍现象了,多得是小时候考试不坏,现在混口饭吃的男同学,也多得是小时候情书蜂拥,现在老公出轨的女同学,朋友圈一片岁月静好,可是谁不知道大多数人的人生都在鸡飞狗跳?
此刻的我们怎么理解生活?接下来的我们怎么告诉孩子生活是什么?
1.不要怀着社会这样坏,我要保护他们不受伤害的使命感
社会坏,首先是我们把社会想得太好,第二是我们不善于发现好,第三是我们自己被害妄想症。把社会想得好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简单,我们不善于发现好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个能力,被害妄想症是因为我们总觉得自己太特殊,社会大量刁民,而自己是朕。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何止是诗,如果彻底陷入生活,40不惑,50也会不惑。看书这个形式已经显得很怪异,看电影也只为了爽,更多的个人时间打发的原则是不用脑,那么当生活的预测轨道偏离,从来没有准备的我们打算怎么应对?自身尚且惶恐,谈什么育人。
梳理自身的认知,再不疾不徐的告诉孩子,社会就是这样,人间有时不值得,但人间的隐藏关卡全是真情,心的嗅觉是一生的功课。来,牵着孩子走进更深入的探索,拨开非此即彼的好坏是非,生活的内核应该是怜悯心和共情。
每一段生命都很卑微,但每一段生命都会发光。
2.不要怀着虚无的期待,要在每一步给予具体的指引
不要在孩子3岁的时候说孩子太小了,不分享玩具是天性,也不要在孩子6岁时候说孩子就是坐不住的,现在皮点长大就好了。
这种懈怠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的放纵,胖就胖点,反正都结婚了,工作就这样吧,反正老了不指着升官发财了,未来?中年人了还谈什么未来。
孩子需要有界限感,孩子需要意识到有严肃的事情,孩子更需要敬畏之心。不是通过责骂,不是通过恐吓,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我们自己真的也认识到要这样对待自己的人生。
3.不要功利的比较,但要有心培养汲取
别人家的孩子就像别人家的老公,别人家亲爹一样,天生是用来刺激我们的,但是这样的比较没有意义,因为真的要记得,投胎是命,基因也是命啊。但是呢,我们有必要自省我们还有没有努力跟上世界,这种学习未必是啃一个可以涨工资的证书,也未必是报一门号称听完不加薪全款退回的课。人生不是功利的取,人生只能好奇的看。和孩子一起去打量这个超速的世界,和孩子一起惊叹,一起讨论,一起期待。
要我说,凡人和天才之间只有一点差别,凡人伏在命运脚下,而天才会与命运共舞。并不是因为上帝有心袒护天才,而是因为天才的内心和世界同频吐息,因为天才的内心和世界同样辽阔,因为天才的内心即宇宙。这靠从小去汲取,养分未必都是鲜花落叶,尸体粪便也能滋养一株健康的树苗。
4.不要尽信书,要信自己和孩子
书本说得再多,无非纸上谈兵,对于生命,唯有走进才能略知一二。我不信孩子天生纯洁良善,我信人性有明有暗,但用最大的热情和理性去扩散光,去约束暗并不是天方夜谭。做父母的用力感受生命,自然就会找到与生命相处的路径,我们从孩子身上习得生命更多的角度,这一程护送无愧于心,下一程目送听天由命。
所有可以一言以蔽之的东西都是假的,所有可以照抄的方法都是反学习的,育人这件事旁人全都帮不上忙,从追溯自己,创造自己开始,教育才真正找到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