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三月初三是孤山会,所以我们这里就有了“三月三,爬孤山”的习俗……
昌乐孤山,又叫首阳山。在我们村正南二十里。小时候,孤山的满眼翠绿仿佛就在眼前,(现在不行了,疯狂的开山采石孤山爷已经缺胳膊少腿,遍体鳞伤)特别是山顶“孤山庙”的轮廓,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充满着神秘和好奇。
乡人口中的“孤山庙”又称“昭贤庙”、“夷齐祠”。是一座两层建筑,上层为阁,供奉伯夷、叔齐,下层是无梁殿建筑形式,供奉着“孤山爷”——“广陵侯李坡”。另外,北大殿东西各有三间偏殿,四周有青砖院墙,正南是山门,院中有四方水池……可惜的是这座千年古庙也难逃各种运动的浩劫,只剩下了满眼衰草,断碑残垣。好在,前几年经过修整、复建后,孤山庙又重现了旧时模样。
不管是纪念伯夷叔齐还是广陵侯李坡,孤山会的历史肯定是由来已久了。
三月三这天,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早起爬山,在孤山庙前焚香、烧纸、磕头、还愿、许愿……用最纯朴的方式祈求着各自心中的圆满。
儿时赶庙会,就图吃喝玩。那年三叔要去孤山拉石头,天没亮就把我拖出了被窝“快起来!我领你赶孤山会起!”我兴奋的了不得,“孤山庙”的样子在我心里想象了多年,终于要见到“庐山真面目”了……
那时的我也就八九岁的样子,三叔给我买了瓜子、梨膏、欢喜团……至于孤山庙,跟想象中的差别太大了,孩子嘛!他可不懂什么历史文化遗存!回家后累的瘫坐在天井,爷爷问我“会赶得怎么样啊”,我说“累煞了,看了一堆破石头”。
随着年龄的增长,爬孤山和赶山会的次数也多了,“孤山庙”也越看越有味道,从伯夷叔齐的“忠”,到李坡的“孝”。忽然间我读懂了这“一堆破石头”上的沧桑。
闲来翻书,郁达夫的一行文字吸引了我“在朱刘店驿,从车窗里遥望首阳山的十几分钟。伯夷叔齐的古迹,在中国原有好几处,但山东的一角孤山,似乎比较有趣一点,因为地近田横岛,联想起来,也着实富于诗意。洁身自好之士,处到了这一种乱世,谁能保得住不至饿死?我虽不敢仰慕夷齐之清高,也决没有他们的节操与大志,但是饿死的一点,却是日像一日,尽可以与这两位孤竹国的王子比比了。所以车过首阳之后,走得老远老远,我还探头窗外,在对荒山的一个野庙默表敬意……”
郁达夫的一个“野”字,把荒山古庙的孤寂、野趣、可爱……写的传了神。多年后,狂躁的一群“人”,瞪着猩红大眼如发情公牛般冲进庙来,动了“野”!横冲直撞,墙倒屋塌,碑石碎裂……千年古庙彻彻底底成了“野庙”……
德不孤,孤山不孤;庙很小,气节风骨……
那年有了摩托车,我们七八个人约好了去赶孤山会,铁骑滚滚,一路向南……在山顶吹干了汗,又在香火旺盛中呛了几口烟。下山后临时决定“去潍坊耍耍”……那时骑摩托基本是无证驾驶,甚至是无牌无证。遇见交警盘查,能躲就躲,不能躲就冲……这次也不例外,在一个路口,我们七八个人集体冲岗,只听到了耳后传来了气急败坏的吼声!那声音是冲对讲机说的“下个路口把他们拦住……”我们一听,“坏了!不能再往前走了”。一行人赶紧推车进了胡同,藏好摩托,步行到下个路口打探情况,果然!“张网以待”!唉!没办法了!只能靠到他们下班再走了……
于是,那年三月三,我们在十笏园墙根一字排开,晒起了太阳……
修复前的孤山庙。
修复后的,孤山庙、夷齐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