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将至,家家户户贴春联,王羲之那年代也如此,而且,作为是鼎鼎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写的春联自然惹人眼馋,为此,还有一段春联趣事呢。
一、王羲之的趣事
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在大门上。
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所以很多人都想要得到他的字,但是又很难得到。因此,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了。
这一年,除夕又到了,王羲之照例写了春联贴上,可是天刚黑又被偷了。这样的话,大年初一又只剩王羲之家看起来没贴春联了,得想个办法解决春联被盗的问题。
王羲之想了想,有了个主意。他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贴上。心想,偷对联的人一看这八个字太不吉利,就不会偷了。
果然,半夜小偷来,一看这么不吉利的春联,没偷。
等到了寅时(凌晨3点到5点),王羲之拿出剪下来的后半截春联,补贴了上去,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大家见了,都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今绍兴)的一座桥。见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也没什么装饰,往来行人一直无人问津,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在眼里,心里很同情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您这竹扇上没有什么装饰,可能不好卖,我给您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虽然不认识王羲之,但见他这样热心,想试试,也就同意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不怎么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您就对看扇子的人说,这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每把扇子一百钱。”
卖这么贵?老婆婆不敢相信,还是照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二、“书圣”的由来
王羲之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启蒙老师就是叔父王廙(yi四声),王廙擅长章楷,笔力效法钟繇。
十一岁时,王羲之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前人撰写的《笔论》,就偷偷地取出来阅读。
父亲知道后,告诉他:“现在你年纪还小,不能理解运笔的法则。等你长大后,我再教你。”
王羲之不这么认为,他说:“我希望早一点知道,要是等长大,那就迟了。”
父亲只好大致地给他讲解了笔论的要点,而王羲之却已心领神会,从此学习能力日益精进。
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卫夫人看到他的字,感慨地说:“这孩子一定是学过《用笔诀》的。我看他的笔法十分老成,将来一定能超过我的。”
卫夫人全名卫铄,是著名书法家卫瓘的女儿,卫铄师法钟繇,声誉极高。由于喜爱王羲之,卫铄把他收在门下为徒。
从此,王羲之刻苦练习,随着阅历渐广,特别是看到李斯的《峄山碑》、蔡邕的三体石经、张昶的《华岳碑》以及钟繇的《宣示帖》真迹后,王羲之改变初学,博采众家之长,力图创出自己的书法风格。
经过勤学苦练,用心钻研,王羲之终于能熔各家于一炉,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都有很深的造诣。
王羲之书法备精各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其“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
第一次是在南齐时期,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此舆论就此定调。
第二次是在唐朝。唐太宗极度推崇王羲之,不仅广泛收罗王的书法作品,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
唐太宗评钟繇为“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王羲之第七子)则贬为“翰墨之病”……比较之后,唐太宗认为王羲之是“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从此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此后历代书法名家没有不以王羲之为宗师的。
三、王羲之书法特点及影响
由于王羲之不断改进、精进,自成一家,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特点。
他的作品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不仅如此,王羲之还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法风格,书法本是一种寄托笔者灵魂的形象艺术,如果方正呆板就会失去生命力。王羲之精于各家体势,融各家所长,自成一体,其作品达到了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艺术境界。
时至今日,王羲之的作品不仅是每个初学书法的娃娃的案头必备,也是各门各派书法大师共同的参考。
“书圣”王羲之成为了书法界的一座丰碑,令世人景仰膜拜,他不仅兼善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博采众长,并且对每种体势精心研究体悟,刻苦练习精进,达到:思想所到之处,笔力就能表现到。唐太宗认为,能做到这一点的,除了王羲之,别无第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