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双节相连,放假8天。由于一家三口平时特忙,想利用假期好好休息一下。于是,基本就家里蹲了,而我说的家,通常也包括了双方父母的家。
一、公婆老了
上月,年近七旬的公公生病住院,因忙于订单,我们只抽空去看望两次,顺便交了些住院费。孩子平时上课,周末补差,一直没空看望爷爷。这个假期,一定要带孩子回老家看望老人了。于是,2日,我们呼吸着浓郁的桂香回到老家。
一进门,看到婆婆依旧围着灶台忙碌,公公也在做着琐事。
询问公公出院后的身体状况和用药情况,公公说吃的药不太见效。而我明白,病是因长期高血压引起心肌肥厚,瓣膜关闭不全导致心功能不全,所以用药效果也不会很好。
在我眼里,年纪不太大、身体一直很健康的公公突然变老了,也变得不太健康了。实际上,可能是因老人太勤劳,总在不停干活,又总是能吃能喝,给我们造成了一种他很健康的错觉——虽然子女们也曾多次劝说“不要干太多活,不要太辛苦”,可两位老人总是未曾停歇,直到公公因感冒久治未愈,去医院检查才得知心脏有问题,感冒诱发心衰,治疗中发现血糖也升高了。
二、儿孙长大了
看到院里的树上挂着已泛黄的柿子,胡先生不顾母亲阻拦,搬出木梯,爬上柴房屋顶摘柿子。
看到这情形,想起了三年前仲夏的一幕:婆婆勒令儿子从树上下来,自己上树摘李子的情形。当时,她灵巧的身姿和麻利的攀爬,让我顿生敬意。可如今,她也老了。
吃过午餐,婆婆说:港(小河)边的田里还有些嫩莲蓬,我去跟你们摘一点吧。往年,我们会默默看着婆婆穿上长筒胶鞋拎着篮子,“乎乎”走出去,半个时辰后,再拎着一篮莲蓬“乎乎”返回来(婆婆平时很麻利,故此处用了“乎乎”二字)。堂屋里,准是满脸堆笑、边吃边说“莲蓬好甜,真好吃!”的我们。
今年,胡先生说了声:妈,我们自己去摘吧。说罢,带着孩子,拎着篮子,直奔莲田,我紧随其后。到了田边,胡先生脱下上衣和鞋袜,让孩子穿上胶鞋,一起下田。小河旁的水田,长年不干,田埂上都是稀泥。父子俩踩着稀泥,深一脚浅一脚、走一步滑一步,终于走到田里。
按孩子的形容:田里水深泥稀,特别不好走,下脚容易提步好难。看到他在田里摇摇晃晃,踉踉跄跄的样子,我觉得好笑,也很高兴——这是他第一次下水田,记忆应该非常深刻。我说:这块田里的稻谷和莲蓬,都是爷爷奶奶这样踩着稀泥巴种植和收获的,不容易吧。他点头称是……
听说已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几篇论文的表弟,还让小学未毕业的女儿暑假回乡体验插秧,我觉得平时让孩子体验农耕生活太少了。
当我们再次对公公婆婆说起“不要再种庄稼了,要保重身体”时,公公说:明年不种粮食了,就种点莲蓬和其他土特产,但今年刚收的稻子还是要打成谷。胡先生说:我们一起打吧。于是,祖孙三代一起在禾场上打起了谷子。
三、节奏变快了
5日,阴,伴有小雨,再次回老家。
车,快速行驶在京珠高速上,两侧风景如画。小山、绿树、田野、湖泊以及高速公路旁点缀的人工景点,在若有若无的烟雨和薄雾的笼罩中,清丽秀雅,如一幅幅水墨长卷。正值中秋时节,树叶还没黄,一团团深绿树影,在氤氲中,让我仿佛回到了烟雨濛濛的春季。
走高速回老家车程一小时,高速公路建设,确实让出行变得更快捷——世界在不断变化,“快”,是主要特点之一。
而此刻的我,在欣赏沿路美景之余,竟有了些淡淡的失落——都在求“快”,然而,有时,“慢”又显得多么弥足珍贵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穿插几件小事:
1、婆婆不再喂猪了。
按我们叮嘱,家里养猪不喂买的饲料,饲以米糠红薯玉米等。一头乳猪最少要8个月出栏,按市场价最多可卖6000元,那么,每月的艰辛和忙碌,换不到400元纯收入——婆婆说:打一天工,可挣100元……
2、二哥种田不用除草剂,成为乡人眼中另类。
二哥利用工作之余,在老家种了几年树木和粮食,拒绝除草剂,坚持人工除草。村人会说:平,除草剂一打草就没了,多“快”啊!二哥说:除草剂对健康不利……其实,村人只是没说出那个大写的“傻”字。
农村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3、快节奏生活,造成海量白色污染。
越来越多的人点外卖,快餐行业发展迅猛,打包造成堆积如山的一次性塑料餐具和筷子,又会带来多少能源和环境的浩劫呢?!
当超市里的散装月饼被吆喝“8元/斤”出售时,双节也快速过完了。
今天的话题有点凌乱——只当是佳节随感吧!
仰望一轮明月,想起那句古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