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007同学
自从接替谢娜成了《快乐大本营》的主持人,张雨绮都快住到热搜上了。
这不,又有了新的热搜,“张雨绮李柄熹牵手逛街。”
爆出的视频里,两人甜蜜牵手逛街,无论电梯上还是吃饭时,都甜甜地腻在一起。
时而十指紧扣,时而李柄熹宠溺地把她的手握起来放在胸前,点菜的时候,绮绮子更是顺势靠在了李柄熹的怀里。
网友们不禁大呼:“太甜了!我也想要谈这样的恋爱!”
荧幕上,张雨绮是追她的人可以排到法国的大女主,生活中的她,也是风风火火,毫不做作。
尤其是去年《乘风破浪的姐姐》中,人们又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张雨绮,不仅性格豪爽乐观,还有些天真。
拿到X牌,别人都垂头丧气,唯有她,说那代表着无限可能。
看到这样的张雨绮,很多被爱情和婚姻碾压,感觉失去了希望的女孩们,又开始重新燃起了心头的希望。
01
谈着如今甜度爆表的恋爱,但张雨绮其实在爱情和婚姻中受伤无数。
出演《长江七号》大火后,她曾和汪小菲有过一段恋爱。
在那个明星恋爱尚不常公开的年代,她大大方方地公开了和汪小菲的关系,机场里,他们相拥送别,公众场合,也大胆热吻。
就在汪小菲都打算帮她出天价解约费,两人关系更进一步的时候,却爆出了两人互扇耳光分手的消息。
张雨绮的火爆和汪小菲的温软,究竟还是不相配。
2012年,在拍摄《白鹿原》时,她和导演王全安擦出火花后迅速结婚,或许是为了做给和她分手后不久就恋上大S的汪小菲看,或许也是出自本心。
但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不到两年,在张雨绮在法国参加时装周时,王全安就爆出了嫖娼的丑闻。
之后,便有了大家都知道的,张雨绮怒踹王全安车门,两人黑脸离婚的桥段。
就在大家都等着看他们的笑话时候,张雨绮却淡淡回应:“谢谢大家的关心,我们会坦诚面对。”
并且在2016年,突然宣布与相识才70天的商人袁巴元结婚,并于2017年,生下了一对龙凤胎。
但造化,却总是弄人,就像她在《吐槽大会》上所自嘲的那样,她看男人的眼光太不准。
这次的闪婚,没过多久,却不仅成了闪离,而且俩人最后分手的局面,也弄得相当难堪。
2018年,新闻里,漫天都是“张雨绮刀砍袁巴元”、“张雨绮被派出所传唤”的消息。
但好在,张雨绮都挺过来了。
02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在原生家庭受的伤,要用一生去治愈。”
为什么以前的张雨绮,总是遇人不淑,总是风风火火的爱上,最后又潦潦草草的收场?
这和她的原生家庭分不开关系。
3岁时,她的父母就离了婚,张雨绮跟妈妈过,那段时间,他们母女的生活过得异常艰辛。
实在没钱了,妈妈就去当自己仅有的首饰,去换些生活费。
7岁的时候,妈妈再婚,张雨绮进入了一个新的重组家庭,但就在她幼小的心灵逐渐适应了复杂的家庭关系时,妈妈又离婚了。
她的童年无疑是灰色的,15岁的她,便不得不去打工,好赚取母女的生活费。
2002年,她在肯德基打工,天生丽质的她,被老板看重,想要她为肯德基拍一个广告,但没想到,正是这个广告,引起了周星驰的注意。
她成了周星驰《长江7号》的女主角,从此一炮而红,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资源和片约源源不断,爱情和婚姻也续续离离。
或许,你也注意到了,她的几个前任,都不仅年龄比她大很多,而且都非富即贵,这和她童年缺失的父爱和心底匮乏的安全感不无关系。
这种情感上的匮乏,让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爱,想从他们身上,找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寄托。
但最后,却还是没有逃脱感情中,越缺乏,就越想要,越想要,就越得不到的魔咒,她几段失败的婚姻,都已说明了这一切。
03
《婚姻救赎》里写道:“当婚姻历经伤害之时,需要救赎的不是婚姻,而是婚姻里的自己,是人的心灵。”
一个女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从来都不能靠向外追寻,而是要向内生长,向内寻求。
童年的伤,要靠自愈,情感的伤,要靠成长。
只有你自己真正成长了,成熟了,那么才能有能力,去驾驭自己的感情,去掌控自己的生活。
在事业尚没大火的时候,张雨绮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去找一个比自己年龄大的有钱人,来给自己一份安全感。
但如今的她,早已是搞事业的能手,颜值在线,演技过硬,当红综艺的主持人做起来,也得心应手。
她不再需要去找一个人来崇拜,也不再需要谁的护佑,作为自己人生的大女主,面包我有,你给我爱情就好,和你在一起我别无它求,让我快乐就行。
最后的结果不重要,别人的眼光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姐要开心。
或许,这就是她为什么与95后小鲜肉谈恋爱的原因。
年轻的躯体,有趣的灵魂,为何不和他来谈一场甜甜的恋爱呢?
以前,人们总习惯于女强男弱的感情,说到底,是女子本弱、男权主导的大男子主义在作祟。
但现代社会,姐姐们早已完全靠自己,就能拥有左手事业,右手家庭,顺带还能养个娃的牛逼人生。
爱情和婚姻,早已不是她们人生的必需品,她们越来越懂得,男人可靠,也不可靠,唯有工作和事业,才永远不会背叛自己。
怦然心动的欢喜固然难得,但成就强大自己的勇气,却永不能失。
与姐妹们共勉。
—END—
我是007同学,童心未泯,色心又起。微信公众号@007同学。
首发德瑞姆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