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去了趟孩子们的学校参加端午的节庆活动,两个场景让我很有触动。
高年级孩子们的琴艺演奏和旱地龙舟。
杭州华德福学校的孩子从四年级开始学习乐器,生性活泼的会被建议学大提琴,较安静的会学小提琴。
小提琴组先上场,音阶的碰撞,轻盈的和谐,让人听过感觉安稳和幸福。
选择习练大提琴的孩子,比选择小提琴的少很多,大提琴组的演奏是靠两个声部的配合,相信这样的演奏在台下,也是一遍一遍磨合过的,可是声音一出来,有些生涩。
坐在中间的孩子立即停止了手里的工作,看看左右两边,支起耳朵聆听了一会,他开始用自己的节奏尝试去搭两个声部的节奏,去配合使之协调。配合的节奏也经历了从生涩到圆融,这个过程让我的鼻子一下子就酸了。
华德福学校讲究节奏,而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
我们给自己创造了什么样的生活节奏?喜欢吗?
想要透过怎样的调整和练习来让这个“流”为己所用?
从卡卡的到自然流动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努力?
在感觉不对的时候,敢不敢让自己先停滞、再行进?
还是随着习性身不由己的“摇摆”?
旱地龙舟,很像“三人两脚”,一组成员四个人,分别把脚放进用木头做的两个“舟”里,三组“龙舟”在鼓声中比赛谁先到达终点。参加比赛的三组人员都是临时加入,没有过练习,也没有过配合。
鼓声一起,三组竭力向前走,没有配合的竭力很快使每组都纷纷摔倒,他们开始自己呼喝着号子并配合号子前进,有一组很快达到了动作上的和谐第一个到达了终点,他们到达终点的时候有一组还在起点未动分毫。
令人感动的故事也发生在这一组。
他们不断的摔倒,不断的起来,不断的重新配合,没有因为第一组很快到达终点而气馁,没有因为第二组也抵达终点而分神,他们沉浸在自己练习的“流”里,小脸上洋溢的是坚定与信任,在磕磕绊绊中终于向前挪出了几步,再停滞、再协调。
没有人因为这场比赛早有输赢而停下努力。
比赛的没有停止气馁,远方擂鼓的老师用一下一下有力的鼓声陪伴着,观看的人们用忘情的鼓掌支持着。
输赢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困境”中不言弃的精神,重要的是沉浸在“流”当中不断练习不断创造的精神。
不论学生还是老师,内在都有一个很笃定的信,于是他们也创造了信的“流”,最终相互合作着、支持着到达了终点,他们“赢”了自己。
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自己的故事
从老故事到新故事;
从停滞到行进;
从害怕到勇敢;
.........
她们是自己生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