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的过程漫长而喜悦,因为它见证着父母与孩子彼此成长的足迹。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是今生的缘分也是人生路上的同伴,彼此赋能,相互扶持与鼓励,为属于自己的人生负责足矣。
当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开始担任起为人父母的职责,与孩子一同踏上了漫长而喜悦的成长之旅。
这段旅程布满荆棘与坎坷,会遇上许多未知的挑战与磨炼,需要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与磨合抵御和冲破一道又一道的障碍与阻隔,才能看到幸福的彩虹。
可是现实中的育儿谈何容易,很多时候当父母刚找到了与孩子互动的方式时,孩子却进入了新的一轮成长阶段。
学习赶不上孩子成长的速度,令父母焦虑及抓狂,到底如何才能在教育孩子“自立”的同时又能满足父母自身的成长需求呢?
李松蔚老师的“培养自我负责的孩子”课程,给予我新的启发与感悟:
1、让孩子体会到感受是真实的也是正常的,学会接纳感受并想出解决的方法。
通过共情式沟通,父母要学会具备开放式的心态(当看到孩子出现不好行为时,学会区分是家长对孩子的评判,还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内在的感受与愿望)。
对孩子放下评判与否定,站在孩子的角度,引导孩子接受和理解他自己的感受。
邀请您试试以下共情三步骤与孩子进行链接:
A、反思:当习惯性去评判或否定对方感受时,学会觉察出现到的评判语言并放下,站到孩子的立场上。
B、描述:描述当下在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是什么。
C、承认:承认孩子当下的感受。
2、让孩子学会区别感受和应对感受的方式,因为感受是正常的情绪体验,无好坏之分,但应对感受的方式是有对错之分的。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父母替孩子管理应对感受方式的同时,需帮助孩子承认当下的感受让孩子情绪得到稳定;
然后,再通过言语化的方式向孩子传递“看到的情绪”:
A、用语言说出内心的感受(我能感觉到你现在很生气)
B、用语言说出孩子应对感受的行为,帮助孩子把行为与感受进行链接,通过自我觉察进行区分(我看到你生气时用手捶打墙壁了)
C、反馈孩子应对感受的方式该如何调整和改变(我看到你生气时用手捶打墙壁了,我感到难过,因为手一定很疼的,下次如果你真的很生气,可以尝试与妈妈沟通,我一直都在的,如何?)
支持性的表达、共情式的沟通可以帮助孩子平复情绪,更有效地理清情绪的出发点之后想出解决的方法,让孩子为自己的负面情绪负责。
3、让孩子明白,规则本质就是一个约定,规则之所以是规则,不是因为天然就存在的,而是大家共同制定出来的,因为背后有它独特的好处。
育儿过程中,希望孩子遵守某个规则时,父母需先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孩子遵守规则后有哪些好处。
或者看看孩子有否自主的动机?当看到好处后,把它变成一个“约定”,让孩子自己判断是否愿意加入约定,激发孩子的自主动机,把责任变成孩子自己的而非大人的。
4、父母需明白,学习是把“工具箱”变得更丰富,可以在不同场景、阶段用上更适合的“工具”,具体选择哪一类的方法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
家庭养育中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没有一招鲜吃遍天,有的只是不同“工具”在不同场景当中的运用和是否适合。
父母选择如何养育孩子,也是为自己选择的养育方式承担责任,目的都是让孩子学会自立,让孩子为自己负责,至于父母什么时候放手让孩子去体验承担责任的行为,由父母自行选择。
育儿路上,主角是孩子,父母只是激发孩子自主动机的配角。
学会找出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与赋能,看见孩子的同时也看见自己,把握好“自由”与“管教”的度,无需干预太多。
带着爱放手,做好孩子背后有力的支撑便好,孩子与父母间便能成为彼此共同成长与进步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