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不成熟的人,在打击面前缺乏必要的坚持。
——界点
01
我还年轻,为什么要像老人那样活着
时代不断变迁,思想日新月异,新一代的年轻人总会被长辈以过来人的身份兴师问罪,在他们眼中看不惯都是经验,都是经典,都是历史教训。所以,从小到大,一代又一代的“我是长辈我就是对的”那种教育模式将生命禁于牢笼,犹如困兽。
家庭教育充斥着每一代的年轻人,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大学,甚至研究生,硕士博士,每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几乎都充斥着“模具情结”,出生在不同的家庭,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拥有者不一样的面孔和天性,却灌输着同一种思想,同一种语言。
“你怎么不好好学习、你这么小怎么不听话、你知道什么、我们都是过来人、你这样行不通的、你早晚得吃亏”
且不说这些话的对错,但就说这些话时的初衷,肯定是好的。因此秉承着尊师重道的原则,我们从小到大都“很听话”在学习,努力的学习,用功刻苦的学习。
学习成为了一种目的,因为害怕父母而学习,因为考试成绩而学习,因为就业的敲门砖而学习等等,所以我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读书、背书、抄书。社会被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知识分子”“学生的楷模”“父母的骄傲”。
可当他们进入社会时,曾经的荣誉与所学的东西好像并没有为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社会的残酷,企业的碰壁,对大多数人来说,反倒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
因此每个人都会说“社会就是这样,都一样,刚出来就这样,都得从头再来”,所以学历是板敲门砖原来是这样来的,我恍然大悟,就是说以前学的东西,所谓的道理都是为了获得这样一块砖头。
02
模具式的生产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们倒不如放飞自我,张扬个性。当然,现在社会发展好了,大多新一代青年已经成家立业,家庭教育还是比较多元化的,他们比较注重孩子的天性,注重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但又有谁能肯定自己的教育方式就是对的,自己就是真理。
毕竟教育这门学问没有人系统的学习过,大多秉承着上一代的教育观念与自己的社会经验来进行所谓正确的教育方式展开。
所以还是有一部分家庭选择传统的教育方式,可能与家庭的经济条件有一定关系,因为之前网上有报道高考理科状元不知道手机怎么上网,可幸的是高考没有再考相关的作文。个人认为主要还是家庭教育,因为成长的过程是由白变彩的过程,由不懂到懂得过程。毕竟现在一个普通的手机价格几个兼职下来便可以满足。
03
学历不能成为人生负担
愈来愈多的知识分子在为工作而四处奔波着,他们基本都是大学毕业,拥有者家长口中重要的学历,可是依然无法保证顺利就业。
因为学历已经成为了人生的负担,好像拥有的高学历就应该从事高尚、轻松、薪资待遇丰厚的工作,只有这样的工作才对得起自己的寒窗苦读,对得起自己的高学历。这样的思想也被社会有意无意的影响着。
其实我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当然我是以一个文科青年的立场看待的,因为我们所学到的东西不是定式,我们不能用技术和专业去做任何评判,但社会的舆论,长辈的意见,老师的职规(职业生涯规划)却要求我们从事一个自己理想的工作。按他们的规划再让我们进行一个理想的延续或是传承。这样的人生,才是应有的人生吗?
我们还年轻,为什么要像老人那样活着。一代又一代的模具生产难道才是社会应有的发展吗?伟大的无产阶级家、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这句话不就是说路就是人走出来的,不是顺着别人的路走,而是自己走出一条路。如果你要把这句话理解为这只是为了革命而说的话,那我们可以反过来说,“其实世上有很多路,走的人多了便没了路”,正是因为所有人都走同一条路,同一种思维模式,才产生了模具式的知识分子。
每一代的发展难道不就是因为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而做出的创新吗?我们还年轻,为什么要像老人那样活着,只是因为失败所付出的代价太大?难道亲身经历所获得的理解不会更加透彻,感悟出的道理不会更加深入吗?
如果年纪轻轻就获得举目成就而一帆风顺的话,那么危险离你也会越来越近。因为你缺少经历带给你的成熟;缺少处事带给你的稳妥;缺少挫败带给你的信念;缺少压力带个你的从容。
毕竟一路顺风顺水的条件靠长辈护航,加之荣誉的光环和自我膨胀会让自身期望值增加,自负感增强,过犹不及。就像是一把至钢至硬的刀,遇到稍具硬度的物体,反倒一次性便被摧毁。缺乏韧度,无法承压。
读大学的目的不应该是生产机器的工厂,应该是培养一个拥有健全主义人格的人;培养一个拥有自我认知的人;培养一个拥有自己思想的人。
我们所需要明白的是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希望自己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也不是一蹴而就。
年轻就应该有年轻的样子,敢拼敢闯,越挫越勇,提升认知,自我升级,展望未来,稳妥前行。
一切交给时间,即使它夺去了我们轻狂的眼神,但却给了我们嘴角上扬的资本。
因为厚积才能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