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祝小妞
“他们怎么可以这么残忍”这是我在看完这本《地下铁道》后的第一个第一个想法。这本书是我看的第二本关于美国黑人奴隶制的小说。第一本是《汤姆叔叔的小屋》,只不过当时年纪太小,并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惨烈。
《地下铁道》讲述无家可归的黑奴少女科拉通过地下铁道从南方蓄奴州逃到北方这期间发生的故事。书的封面上印着一句话“人生终需一次妄想,带领我们去那从未到过的地方。”这句话用来形容科拉再贴切不过了。科拉生在种植园、长在种植园,在生命前十八年从未离开过这个这个逼仄、狭小、压抑的地方,但因为她保护了不小心将一滴葡萄酒溅在主人白衬衫上的切斯特而被惩罚,同时在西泽的促使下,她终于决定逃出蓄奴州 ,向着北方自由州进发。
其实就算一定了解了关于美国黑人奴隶制的历史,我也依旧不能理解奴隶制这种东西存在。就像在《辛德勒的名单》中残杀犹太人的德国法西斯一样。践踏其他民族并不能凸显本民族的高贵。然而事实就是这么残忍,这些事情永远都在,而且一直在发生。
和在看别的小说时不同,我在看这部小说时除了女主角科拉,脑海里没有留下太多其他角色的影子。科拉一路向北逃亡,一路上零零散散的遇到了太多的人,他们的面孔就像是众生相,比如白天是医生晚上是盗尸者的史蒂文斯、收留科拉的马丁埃塞尔夫妇,以及科拉之前之后遇到的和他一样的黑人奴隶。冷漠的、残忍的、善良的。
科拉就这样穿梭在这群人之间,和他们有过一丝联系,继而离开。科拉在这期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她甚至被猎奴人里奇韦抓到过。但这些都没有动摇她要继续逃走的信念。就像书中说的“每个奴隶都想着逃跑。在早晨,在下午,在夜晚。做梦都会梦到它。每个梦都是逃是逃跑的梦,哪怕看上去不像。”
这本书本质上是反思美国历史上那个黑暗的时代,所以很多时候作者仅三笔两笔的描写就能让我看得不寒而栗。在书中,工头把看有字东西的奴隶的眼睛挖下并且活活饿死了他;妄图逃跑的黑奴被割下了生殖器并且塞入了口中;奴隶主在奴隶的新婚之夜登门拜访,给做丈夫的演示一番履行婚姻义乌的恰当方式,美其名曰“品尝黑李子”;猎奴者更是费尽心机的搜捕黑人奴隶,用奴隶的性命换来自己一笔一笔的收入。一桩桩,一件件,人间即地狱。
书中的起始时间是一八二零年,距离废除黑人奴隶制、南北战争的打响还有四十多年的时间,就是在南北战争结束后,黑人的地位也迟迟没有得到提高,甚至在现在种族歧视依旧没有被彻底消除,它依旧存在于世界的某个角落中,冷不丁的一下,将你刺痛。
科拉是勇敢的,她勇敢的逃出了佐治亚州,尽管黑奴的命运依旧笼罩在她的头顶,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生的希望。看着科拉,我不禁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一句话“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科拉就像安迪,她从未向自己的命运屈服。而她,才是真真正正第一个从佐治亚州种植园逃出来的黑人奴隶,她的母亲梅布尔其实早就淹死在了附近的沼泽里。
看完整本书,不禁感叹一个错误的制度对人的影响有多大,或者说,因为错误的制度能将人逼到什么程度。在书中,我鲜少看到温情,奴隶主把黑人像牲畜一样大量“饲养繁殖”,从而为他们提供廉价劳动力。而整个社会的人们,对于黑人也是极尽羞辱。就是医院的学生也“念叨波士顿有色群体种种骇人之极的事情,说他们臭不可闻,智力底下,充满了原始的本能。”怪不得史蒂文斯说“黑种以死而晋人 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和白人才是平等。”
同性恋、黑人、种族歧视、吸毒,这些一直都是美国的文学、电影作品最爱涉及的题材。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月光男孩》也涉及了其中一二。那么为什么这些敏感的题材总是反反复复的被提及呢?是炒冷饭吗?当然不是。是因为这些问题从来都没有被彻底解决过。而这些问题似乎还有继续蔓延下去的趋势,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文学才更应该肩负起这个责任。而这部小说的中文本,虽然有着浓浓的翻译腔,但却不能忽略它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这是一部有良心的作品。
一百多年前,一个黑人女子科拉毅然决然的逃出了制度的牢笼,她和凶狠的猎奴者搏斗,和无常的人性抗争,穿梭于尸骨遍地的地下铁道,只为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终需一次妄想,带领我们去那从未到过的地方。”
是了,不管什么情况,人生终需一次妄想。
在读大学生,98年的写作者
写点故事,打些鸡血
心怀梦想,热爱生活,不知天高地厚
喜欢我的文章欢迎评论答赏和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