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长课堂上,我常常会和家长们讨论一个问题:“你觉得,教育是应该站在现在看未来,还是站在未来看现在?” 这两种角度有什么区别吗? 当然有,而且区别很大。
什么是“站在现在看未来”?
就是从现在往未来走,为了让孩子未来生活的好,父母带着孩子沿着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一步步往前走。孩子快三岁了,家长开始焦虑上什么幼儿园好?是离家近的,但是条件一般的;还是感觉管理更好,但是离家远的? 孩子要上小学了,家长又开始焦虑要不要上学前班?需不需要提前学习一些文化课?要不要为了一个好学校拼个学区房?孩子要中考了,家长开始焦虑怎么才能考上重点高中?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考不上重点大学,考不上重点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将来孩子怎么办?
家长的想法是在为孩子的未来铺路,看上去在一个坎一个坎的过,如果这些坎都能顺利通过,爸妈就可以放心了。 然而事实有可能是当你披荆斩棘过了一个个坎,最后发现到的根本不是当初想去的地方,为什么?因为那个地方已经不存在了,世界已经变了。
什么是”站在未来看现在”?
就是穿越到孩子长大成人的那一天,思考十几年后,孩子独立走出家门的那一天,这个社会会是怎么样的?如果想要放心的让孩子独立走出去,自信的面对自己的生活,他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和品质?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而且是呈加速变化的趋势。从我们小时候整个村子只有一部电话,到现在一部手机走在路上就可以跟地球另一端视频通话。从家家的交通工具都是自行车,到现在已经开始有共享汽车,无人驾驶汽车。互联网、人工智能出现以后,社会的变化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
当初考大学时,家长说:“考个会计啊、金融什么的,将来进个银行工作就很好。” 现在呢?人工智能的出现,让一大批从业人员失业。李开复在他的书《人工智能》中写到:“未来50%的工作将被AI取代。” 有人说:“哎呀,你想的太远了,这个未来还不知道要多久呢?”
真的吗?
2014年银行业裁员合计1.7万人,到2016年该数据已上升为5万余人,统计显示国内五大行仅在2016年的柜员减员规模已超过10%。
高峰时期达到600名交易员的高盛总部,如今仅剩2名交易员“看守”柜台。
摩根大通开发试验的COIN合同解析软件,仅需几秒钟就能完成原先律师和贷款人员每年需要360000小时完成的工作。
2017年,李彦宏坐着无人驾驶汽车驶上了北京五环;淘宝无人超市进入现实生活;科大讯飞推出同步语音翻译机,有代替同传翻译的趋势。
那个你认为很遥远的 “无XX” 未来,可能就在某个你醒来的早上。如果没有站在未来的眼光,不仅我们可能为孩子铺一条已经落后的路,连作为成人的自己都可能先失业了 。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为了抢人类的饭碗,像科幻片那样攻占地球吗?我想科技大佬们的初衷绝对不是这样的。人工智能是为了使人类摆脱繁重和重复性的劳动,令人们有更多可能投入到自己喜爱的,能够发挥人类独特智慧的事情中,那些有关创意、美学、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站在这样的未来看现在的教育,我们就不应该再被动的焦虑要不要上学前班,要不要学奥数,考不上重点怎么办?而是应该思考选择的教育方式是否在培养具有未来竞争力的孩子?是否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美学、独立思维、拥抱变化、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等,是否有机会让孩子投入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文章开头,马云在贵州的演讲中说到:“如果我们还在让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强迫孩子去背,不让他们去玩,去体验,我可以保证我们的孩子三十年以后找不到工作。”
也许有人说,我为什么要听马云的?他说的就对吗?你可以不听他的,但是不能不思考他说的?毕竟他和他带领的团队正在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如果家长群里一句:“不学奥数到了初中就跟不上”会让你纠结思考好几天,马云的话是不是值得你花更多的时间思考一下呢?
写到这里,我想也许会有人说:
“怎么越看越焦虑啊,我不是马云,我看不到未来那么远,我只看到现在大家都还是在这样教育孩子,那我还是随大流安全一些吧。 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的改变不是我能左右的。”
“我也看到现在教育的很多弊端,也同意马云说的教育改革的迫切,但是在没有更好的体制出来之前,我也只能随大流了。”
我完全理解这种想法,随大流会让自己觉得安全,但是随大流不代表放弃思考、放弃学习。通过这些走在前面的人的思考和分析,帮助我们看到未来可能的变化。我们才能早做准备,更好地拥抱新时代的到来。
借此篇个人观点,抛砖引玉,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对于“站在未来看现在”的思考!
讨论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我们可以做哪些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