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脚步越走越远了。作为教师的我们抓住暑假的尾巴,尽情地享受假期的欢愉。没想到8月17日的一则通知,打破了所有的平静,没收了所有的欢乐。“根据电白区委区政府及区教育局文件精神,本学期开始我校须派出62人(上半年已支教的教师不包含在内)到马踏、树仔和麻岗三个地区小学支教,支教时间为两年。”收到通知后,多少老师夜不能寐,惶恐不安。
接下来,连续四天的开会,所有的教职工垂头丧气,如同霜打的茄子。特别是年轻的女老师,“上有老下有小”,二胎的娃娃尚在襁褓,如何分身外出“支教”?“支教”这个新任务,我们一时无法适应,在新环境里我们能尽快安家乐业吗?从而更担心,“支教”之后会不会是“分流”?我们何去何从?人人自危,寝不安席。“支教”,如同一个巨浪,冲击着整个电白区的教育事业。
我们的学校支配出去62位老师,留下来的老师教学任务有多重?可想而知。这几天,老师们谈论的都是“支教”,都认为“支教”事小,更担忧的是电白区以后的教育前景。公办学校如何生存下去?公办老师的路在何方?如何留住生源?
“生源”,这才是主角。我们现在所有的问题就是“生源”,严重缺乏。还记得,2006年,我刚分配到这个学校,担任初一的班主任,开学第一天,79位新生,满满一个教室。由于新生过多,桌子凳子配置不够,我带着学生到处找桌子凳子,一车车的新凳子一抢而光。最后,连旧的凳子也找不到了,只好找一些“缺手缺脚”的凳子重新组装。后来我发现自己也是一名很好的木匠,组装了10多套桌椅。校长还要我们接受新生,可是,教室已经放不下一张桌子了,无奈,只好又加一个班。初一级,16个班,一共有1600多名学生。
近几年,“生源”如同一个漏气的气球,初一级从16个班演变成12;9;……现在是5个班;人数从1600缩水成今天160。多少个教室空置?多少老师超编?现在,一个班,大约40人,教室空洞洞的,再也不是我当年来的那般了。
“生源”都去哪啦?是学校经营不好?有一定的原因,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是时代特有的产物。中国近30年(1982―2012年)自然增长率从15.68%下降到4.98%,这幅度变化太大。1982年,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国家就开始限制人口数量。
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中国出现了超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严重、性别比例失调等问题。最后,生育政策作出调整,2013年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可是,国民并没有积极响应号召,生育率没有明显提升。2016年1月1日,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这些生育政策说明什么?说明国民的生育意识普及了,“优生优育”,不再是“重男轻女”而不负责任地生育孩子。为了给孩子优质的生活环境,大部分人搬迁到县城,给孩子选择知名度高的学校,甚至私立学校,“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只要想到对孩子的前途有帮助,重金重本,在所不惜。乡村学校,再也入不了他们的眼。
这些年,学生一年比一年少了。少的可怜,今年,树仔镇的六年级学生,总人数不超过700,就算他们都选择树仔中学就读,也不再是当年的1600。人口锐减厉害啊,“生源”没有了,家长们也舍不得让孩子留在乡村学校,都择校就读了。
没有了学生,教师队伍就严重超编,所以“支教”成为了主流。但是,乡村教师队伍如此壮大,“支教”就解决得了问题吗?这也许是缓解“燃眉之急”,以后,何去何从呢?如果教育部门不重视乡村学校的发展,不控制生源的流失,我们的路更加艰苦!
政府还是要把乡村学校办好,管理制度要完善,教学设备要齐全,要对学校的领导进行监督,才不让乡村教育事业逐渐荒废,才不至于“荒无人烟”。尽管前几年举办的“教育强镇”,教育设备好了一点,但是,还远远跟不上县城学校地步伐,1996年,我在电白一中读初中的时候,生物课,每个学生都可以解剖鱼;化学课,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实验;物理课,每个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并联、串联电路……如今是2018年了,乡村学校的设备远远跟不上,学生们只有听讲、观看。乡村学校还有什么能吸引学生?
留在乡村学校就读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家庭环境实在差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留下来是他们不得已而为之。
因此,乡村学校要继续经营下去,要有一个翻天覆地的改变,才能留住“生源”。二胎政策开放了,2028年,新的“生源”又来了,如何让乡村学校“死灰复燃”?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一名乡村教师,是我的理想,不管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一如既往的敬业与乐业,真希望,我们老的时候,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