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因“说话”产生困惑?我们每天都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在工作中有同事、上级领导;在生活中有家人和亲戚朋友;甚至到街头小贩和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群……
我时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我是不是说错话了?这到底该怎么表达?因为语言交流不当,有些人丢掉几百万的合同签单,有些人甚至丢掉了升职提干的机遇和工作饭碗;甚至有人为此而脑袋搬家。
魏武王曹操常怕别人暗害自己,便对身边侍卫们说道:我梦中好杀人,凡是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靠近我。有一个晚上,曹操在帐中就寝,被子落到地上,近侍慌忙取被为他覆盖,曹操立即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然后继续上床酣睡。半夜起来时假装吃惊的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大家都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
人们真以为曹操果真是在梦中杀人,唯有杨修知道他的意图,下葬时叹息说: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听后,十分厌恶杨修,终于在后来的“鸡肋事件”中以扰乱军心为由,便杀了杨修。可见,杨修为他的聪明话多招致杀身之祸。
宋神宗时期大文豪苏东坡可谓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泰斗。他不仅写得一手好词好诗好文章,且任职杭州期间,建水库,疏运河,修苏堤,西湖十景之一“三潭印月”也因他而著名;改吏治,赈灾粮,救饥荒百姓于水生火热之中。他人品甚佳,浑身上下里外几近“完人”,但唯一致命的就是他的说话与表达。他的生活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曾自嘲: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在朝堂之上,面对小人馋言,他据理力争,从不婉转迂回,铁骨铮铮。最后得罪尽当朝腐朽的朔党、洛党,甚至遭遇“乌台诗案”,一生几经被文字所累,仕途遭遇一贬再贬。但这也正是世人所敬仰、崇拜苏东坡的地方。
《道德经》中有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告诫世人:人说的话过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多余的话留在心里。
一女同事性情平易近人,性格活泼开朗,和什么人都能相处的来。唯一缺点就是:她逢人都能滔滔不绝讲个不停,打开话匣子就关不上,讲话的内容尽是工作之外的闲言闲语。所以亲切外表之下的她并不怎么招人喜欢。在一次聊天中她问我该怎么办,她明知自己话多不招人喜欢,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我曾鼓励她:群处守嘴,独处守心。每当你想打开话匣子时心里先默念“群处守嘴,独处守心”三遍,然后再讲也不迟。常言道:语迟则人贵。我们总是急于嘴,乱于心,最后处于困于情的尴尬之中。
萨迪在《蔷薇园》中写到:你若不说话,不会有麻烦。你若开了口,就得有才干。
有一次聚会,大家伙酒饱饭足之余,有人开始吐槽自己的工作环境恶劣、任务繁重,经常加班加点熬夜通宵,待遇却不见涨等相关牢骚的话;结果第二天他被点名请去领导办公室“喝茶谈心”。事后他内心十分后悔在众人面前吐槽自己的工作与领导,郁闷被别人向主管领导打了小报告。所以,我们不得不明白一个道理: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言多必失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讲,一心只做老好人。梁元帝有言: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所以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不是没有道理。不是同路人,话不投机半句多!
最近有段话刷爆朋友圈:“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
现当今会说话已成为高情商人士的标签,我们如果不会巧舌如簧,还不懂得如何闭嘴吗?
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著书《好好说话》中讲到:“好话说多了,就成了好人。总是说恶语,本来不是坏人的,也慢慢成了坏人。说智慧的话,你就成了智者。说善良的话,你就是个善良的人。”这也正好印证了《荀子》中: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我们生来都不完美,说话只是一种最基本不过的沟通方式;但我们总是因说话不适宜而置自己于困惑当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乃至成名,都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修行的过程。“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所以,好好说话也是一种修行。《道德经》语: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便是对“好好说话”最好的诠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