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影视剧。在这部剧里面,我们能看到其他抗日剧身上所看不到的东西,如对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的思考,对整个抗日战争人性的生动描述。
当然,作为一个不那么熟悉历史的我来说,这部剧吸引我的并不是这些太过严肃的内容叙述和内涵化的精神表达。真正吸引我,并让我坚持看下去的,是它层出不穷的经典对话。有趣的对话经由这些充满个性的人物说出,带给我的就不仅仅表面的那些有趣和快乐了。
已在生活中浮沉数十年,很多东西都已经感悟看透,所以当听到某些富有哲理性的对话的时候,心中总是会带有点波澜的。
团长龙文章对虞啸卿说,我们不会赢的,我们已经老了,它们很年轻,充满朝气,所以我们会输的,赢不了了。
豆瓣有人说这句话预言了后面的历史走向,或许吧,我对历史并不熟悉,也不感兴趣。
02
我只能出于自身的感悟来去看这句话,说出一些属于我自己的东西。
**
龙文章说的这句话,简化一下就是年轻的总会战胜老的,因为老的没有什么朝气,而年轻的总是充满活力。**
他说的是当时的政治力量,但是想想,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在年轻时,我们依靠我们自己的活力将那些老人踩下,当30多岁后,我们老了,没有了当初的活力。面对时代的变化,我们的步伐如此缓慢,思维如此迟钝,直到被社会的洪流席卷,落后于我们曾紧紧追随的环境。
03
对于更多人来说,更为可怕的是,当他们到了三十多岁仍然一事无成,而且仍然不知道自己干什么,能做什么。他们在人生的前半段,晃晃悠悠,怡然自得,享受时间的律动。他们在职场中并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可以用一辈子的东西。
人们总在说,30岁是职场上的一道坎。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排除极少数天赋异禀的奇才,绝大多数人到了30岁,职业发展基本上定了型。按照一般的职业轨迹,22岁的大学毕业生在职场打拼到30岁,经历了整整八年的时间。如果战略得当部署紧密,八年足够打一场抗战的了;放到个人职业生涯中,如果一个人到了30岁还是一无所有,还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没有找到甚至形成核心竞争力,依旧如无头苍蝇般乱撞一气,到了35岁又该是怎样的前景呢?40岁呢?或许一辈子都是这样过了。
04
但是,残酷的竞争会让你如此的随意吗?我想并不会。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代表的是一种速度,一种极速的更新换代,追求创新是它的使命。身处于这样一种环境下,我们总是感觉为什么变化的这么快,仅仅几年手机就变成了大众消费品,电脑走进了千家万户,新的流行潮仅仅几个月就过时了,弄得我们稍微一走神就赶不上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倒闭的行业、企业、机构不计其数,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面临“被下岗”、“被裁员”的尴尬境地。
正是因为之前行业看似的繁荣和稳定,总会给一些混日子的人一个错觉,认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不思进取,甚至认为自己“也有贡献”。然而市场最残酷但也最公平。你相信在危机来临之前,一个人的能力储备、职业素养、知识更新、自我成长等会一夜之间被激发出来吗?
我看到更多的现实却是,一个人一旦安逸惯了,就渐渐丧失了勇气和清醒,慢慢地“被养残”,最终划向自我破产的边缘,成为了被时代抛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