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资的本质是获取与自己认知相符的财富,而不是比别人的财富,所以某种意义上说投资的收益率是没法比较的,芒格说,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我们在投资市场要盯住公司而不是交易对手,要盯住自己的认知和实践能力,而不是盯住交易对手
2、每个投资人都会犯错,但只要将自己限制在少数几个容易了解的投资对象上,一个有智慧、有知识和勤勉的投资人,一定能够将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你不必成为所有公司的专家,甚至不必成为许多公司的专家,你只要能对个人能力范围内的公司做出正确评估即可。你正确投资一家有着单一成功要素、简单易懂并且可持久保持下去的公司,与你投资一家有着多项竞争变量且复杂难懂的公司相比,即使后者已经经过你缜密而深入的分析,它们的回报最终也差不了多少。——巴菲特
“54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因为宏观和政治环境的因素或基于其他人的看法而放弃买入某只具有吸引力的股票。事实上,这些不是我们做投资决策时会考虑的因素”——巴菲特2013年致股东信。
3、关于对分红的理解,巴菲特在2012年年报里,做过一段手把手教学。以下为巴菲特原文:
关于分红,我们需要一些假设并且要做些计算。这些数字需要一些功夫才能理解,但是这对于理解应该和不应该分红的原因很重要。所以请耐心听我讲。
我们假设你和我各自拥有一家价值 200 万美元的公司的一半。公司每年的利润率是 12%——24 万美元——并且可以合理预期新增投资也能获得 12%的回报率。
另外,外部投资者愿意以1.25pb(pb=市价/账面净资产)购买我们公司的股票。于是,我们各自资产的价格是 125 万美元。
你可能希望公司每年把利润的三分之一用来分配,剩余三分之二继续投资。你觉得这个方案即满足了当前收入的要求,又能实现资本增值。所以你建议我们分配 8 万美元现金,剩余 16 万用于增加公司未来的利润。
第一年,你会收到 4 万美元的分红,之后利润会增长,三分之一的分红比例继续持续,你收到的分红也会增长。于是,分红和股票价值会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12%的回报率减去 4%的分红比例)。
10 年以后,我们的公司会价值 4,317,850 美元(期初的 2 百万按 8%的复合增长率计算),同时你下一年收到的分红也会增长到 86,357 美元。
我们两人各自的股票价值 2,698,656(我们各自一半净资产的 125%)。我们之后还会更快乐——分红和股价依然每年增长 8%。
但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快乐。那就是我们留存所有的利润,同时每年卖出手中 3.2%的股票。
因为股票可以以净资产 125%的价格卖出,所以这种方法第一年也能获得4 万美元的现金,卖出获得的资金也会不断增长。我们暂且把这种方法叫做“卖出法”。
在“卖出法”的情形下,10 年以后公司的净资产值会增长到 6,211,686(期初的 2 百万按 12%的复合增长率计算)。
但是因为我们每年卖出股票,持股比例会下降,10 年以后,我们每人拥有公司 36.12%的股票。即便如此,你所持的股票对应的净资产为 2,243,540 美元。
*/
另外别忘了,每一美元的净资产值可以以 1.25 美元卖出。因此,剩余的股票市值 2,804,425美元,大约比分红的情形下高 4%。
同时,你每年卖出股票获得的现金要比分红获得的现金情形下高 4%。哇! ——你不但每年有更有钱花,最后还有更多的财产。
当然,上述的计算假设平均每年 12%的净资产回报率,而且股东能以1.25倍pb卖出股票。
这一点上,标普500回报率明显超过 12%,并且股价远超净资产的 125%。这两条假设对于伯克希尔来说似乎都是适当的,当然这我不能给你保证。
考虑到乐观的情形,上面的假设条件被超过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如果事实如此,那么卖出法就更具优势。
根据伯克希尔的历史——必须说明这无法继续重复——卖出策略比分红策略给股东带来了多得多的财富。
除了计算上的优势以外,还有两个原因——也非常重要——支持卖出策略。
第一,分红策略强制对所有股东进行同样比例的分红。比如说,分红比例是 40%,那些希望分红比例是30%,50%的股东受到损害。
我们 60 万股东的分红偏好各不相同。或许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是绝大部分——偏好储蓄模式,因此倾向于不分红。
相反,卖出策略则让股东可以自由决定现金和资本增值的比例。一位股东可以选择兑现60%的利润,另一位可以选择兑现 20%或者不兑现。
当然,分红策略下的股东可以用分红把股票买回来,但是他这样做会遇到困难:既要交税,又要支付 25%的溢价才能把股票买回来(记住,市价是账面净资产的125%)
分红策略的第二个坏处同样严重:分红策略的税收负担劣于——通常严重劣于——卖出策略。
分红策略下,每年股东收到所有的现金分红都要交税,而卖出策略只需为现金收入中的利得部分交税。
4、关于宏观经济和投资
我们无法证明在不同经济周期里,借助市场的系统波动买卖股票可以获得盈利……在将近20年时间里,我在5个不同的投资组合里尝试过基于信贷周期理论的择时策略,却从未取得一次成功——约翰.凯恩斯
不要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什么政治经济形势,不要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去看每日股票的涨跌。你为它们花的时间越多,你就越容易陷入思想的混乱并难以自拔——沃伦.巴菲特
我从来没有通过预测宏观经济的变化赚到过一分钱——查理.芒格
5、相同账面资产的资产其盈利能力是不同的,故此在投资也应该有不同的交易价格,比如采购同样数量的高粱,二锅头酿造出的产品和贵州茅台的飞天,现在产品价值完全不同。我们可以把公司理解为一台印钞机,不同印钞机的投入、产出效率不同,由此,同样建造成本的印钞机因为自身属性的不同而印钞效率不同,所以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关注资产的数量大小是其次的,首先关注的是其资产的结构,资产的盈利能力,故此,市净率或许是一个会计指标,而对于具体公司的投资则参考意义有限。
6、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把它做好。生命有价,财富无限,不是什么钱都值得去赚。
格雷厄姆:投资领域具有一种并不广为人知的特性。普通投资者只需付出很小的努力和具备很小的能力,就可以取得一种可靠(虽然并不壮观)的成果;
但是,要想在此基础上做出任何提高,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非凡的智慧。
如果你只想为你的投资计划额外付出一点点知识和智慧,就期望取得远超一般水准的投资成果,你很可能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更糟糕的境地。
7、投资之难,就难在市场先生经常重奖错误的行为,以鼓励他们下一次慷慨赴死。
投资之难,还难在市场先生癫狂的幅度、程度和持续时间,常常超乎你的想象。——唐朝
8、市场先生不是一个人,而是由一群乌合之众组成,他们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任何可能都有。所以,市场先生的出价只能(等他出价后)无情地利用,不能(在他出价前)预测(并根据预测采取行动)。
也就是说,市场报价只有两种状况时需要关注:①市场先生低价抛售,而你刚好有能力买;②市场先生高价抢购,而你刚好准备卖——其他时候,都是噪音。能否持续赚钱,就取决于你是否能够屏蔽噪音;
9、10元涨到20元嫌贵,但涨到30元后跌回25就觉着便宜了。市场炒家经常利用这种心理锚定效应吸引散户。作为投资者,应对之策就是心中要有价值锚,绝不用历史价格作为判定高或者低的标尺。
10、在股市里生存,永远要记住“市场先生是疯的,它的出价只能利用,无法预测”。在低点如此,低估之后照样有可能暴跌;高点也是如此,高估之后照样有可能暴涨。
一个疯子把一张百元大钞叫价50元卖出时,你可以轻松地占疯子的便宜。但很可能疯子继续从腰间再摸出一张百元大钞,喊价20元出售。这行为丝毫不意外,因为他是疯子啊,无论他喊20还是喊200,都是疯子的正常行为。
11、关于做空。
在1980年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这么回复关于为何不做空的提问:
多年来,我们曾做空过一些股票,而且有时候也进行对冲。我们曾发现过一些规模巨大的公司诈骗行为,而且我们的判断一般都是正确的。
很不幸,判断诈骗行为能维持多久,能走多远,很难。假如市价高估10倍的股票,进一步上涨到高估100倍,不管最终结局如何,在10倍虚高时做空它,你会把肠子悔青的。
做空挣钱很不容易。判断高价股票注定会走向灾难并不难,但想依靠这个认识来挣钱太难了。
在2002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再次说起这个话题,他说:
这么多年来,我和查理曾经在大约100只个股上达成一致意见,认为可以做空。假如我们真的出手了,那么纵然我们判断都正确,我们照样已经输成了穷光蛋。
泡沫是人类本性造成的。没有人知道泡沫何时破灭,或者在破灭前能涨多高。
本·格雷厄姆的做空也不成功。他的配对交易成功率很高,不过,寥寥无几的失败,让他损失惨重。
我也有惨痛的回忆,在1954年,我做空了一只股票。我对这只股未来10年走势的判断对得不能再对,可是对这只股票10周内的走势判断却错得不能再错。这10周是我卖空的时间段,结果我的净价值惨遭蒸发。
做空很难。你只能小额下注,不能把全部身家都投进去。所以,即便对了也只是捡点儿小钱。
12、欧文.费雪指出:“凡是可能产生未来收入的资源都是资产。资本就是资产的现值。”
若一家企业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净资产的正常获利能力,超出的部分,一定是另外一种资产带来的,这个资产就被叫作“商誉”。我们用经济商誉,区分开会计商誉。商誉也是一种资产,区别是会计商誉登记在资产负债表上,是一个数字,经济商誉没有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上面,是一种经济能力。
商誉是个奇妙且容易被忽略的东西。自创商誉不允许记录在报表上。因而,没有进行过收购的企业,商誉栏目就是0。记录为0,并不意味着没有商誉。它实实在在是企业获得盈利的重要资源,只是会计假装看不见而已。
巴菲特这么评价商誉:“直接和间接的企业分析经验,使我现在特别倾向于那些拥有金额很大的、可持续的经济商誉,却对有形资产需求很少的企业……在通货膨胀时期,经济商誉是一份不断创造丰厚回报的大礼。”
13、市场并不总是无效,也并不总是有效。无效的时候,让我们发现价值,有效的时候,让我们兑现价值。
作者:贫民窟的大富翁
链接:https://xueqiu.com/7318086163/139639618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