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内心的心理变化,可能就在猛然间的那一刹那!
我自己写出的这句话,我很赞同,但我却又推翻它。
在以前,我觉得我对很多事情都有过深思熟虑,现在想来,仅仅只是“深思熟虑”。而“深思熟虑”产生的结果却不是“深思熟虑”的。
比如说:考虑好了一件事,也决定做了,以后也做了,但是因为其他的种种原因(人为、环境等众多因素),在遇到与自己价值观不符的时候,就这样“算了”!
所以,这件事是“深思熟虑”了,可做的结果却没达到“深思熟虑”。
我们找出最根本的问题所在?发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价值观在作怪,价值观不是一日可形成,也不是别人的一句话影响的你,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需要你对某一个概念的清晰理解。小时候,我们的价值观来自于身边的父母、同学和老师的影响。长大了,我们的价值观来自于朋友、同事的影响。又或者,我们是因为某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而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这跟年龄、阅历、生长环境、教育都息息相关。其实在今年以前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三观,更没有研究过,今年有幸接触到这个“问题”,慢慢的答案就比较清晰。
比如,对于金钱财务的理解,是《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让我对金钱观有个深入的理解,搞清楚了“资产”与“负债”的关系,自然在以后处理与“金钱”有关的物品上,都有一个全新的做法。
再比如,自己是一个特别愿意帮助别人的人,而自己认为的“帮助别人”是凡事都答应帮忙,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帮助别人的前提是别人的需求是你自己是否认可对方所做的事,是否从大的出发点去考虑这件事是否应该帮忙,而不是一味地帮帮帮。可能大家都有过,没帮助朋友心里觉得难受,现在在我看来,知道对方的做法是错的而你及时去制止反过来再帮忙,却是害了对方。
再比如,对于选择这件事情上,《跃迁》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处处有机会,就等于处处没机会;竞争越是开放,个人越需要打磨深思熟虑后做选择的战略能力-找到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在机会面前,我们需要先观察,深思熟虑,然后找到“甜蜜区”并击中甜蜜区的球。
书真是个好东西,但是一定要读“好”书,要学会区分“好书”与“坏书”的区别。
书是人写出来的,那人又是怎么写出来的,这肯定比书内容更加丰富的是人的大脑,大脑如何写出这些东西,自然是这个神奇的世界,别人可以写出来,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一番感受理论。就像我的“五点钟牛轧糖”,真的是为了赚钱吗?根本不是,因为“五点钟牛轧糖”它会带给我很多很多的灵感和思路,这就是它带给我的价值,我带给它的价值就是让别人感受到它内在的价值,这样一来,我们双方达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