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I.8:克里斯·奥菲利:《圣母玛利亚》。1996年。纸拼贴、油画颜料、亮片等,2.44x1.83米。
《美国哥特式》还成了之后几代美国人幽默嘲讽的素材,他们把这位名声在外的持干草叉农民及其一脸苦相的女儿编进了各种各样与艺术家传达的信息无关的故事。观者常常把艺术品挪用在种种迥异于作品初衷的语境中,结果作品的意义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一些纽约人对克里斯•奥菲利(Chris Ofili)的作品《圣母玛利亚》(The Holy Virgin Mary,图I.8)的反应表明,艺术具有引发争议甚至激起愤怒的力量。1999年末,该作品在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举办的题为“感觉:萨奇画廊英国青年艺术家收藏作品展”的展览上展出。非裔英国艺术家奥菲利创作了一幅表现黑人圣母的巨像。他运用色点、闪光片、图钉以及出自流行杂志的女性生殖器来暗示子孙繁衍。在非洲传统中,许多表现女性的作品都与种族繁衍有关。奥菲利在这件作品里结合了非洲主题与基督教意象,这就无意间冒犯了许多不了解非洲文化传统的西方人。这件巨幅作品没有挂在墙上,而是置于两大堆大象粪便上,自1991年以来,艺术家已经多次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展示他的大幅画作。大象粪便在津巴布韦被视为圣物,因此对于虔诚的天主教徒奥菲利而言,这幅作品表达的是圣母与生俱来的神圣。
许多艺术史家、批评家以及其他观众都认为这幅画美得非比寻常,作品在微妙短暂、超凡脱俗的气氛中熠熠生辉。然而,众多天主教观众却排斥憎恶这件作品,因为奥菲利使用了所谓的色情细节来表达对圣母的敬意。他们不是通过奥菲利的眼睛来看待作品,而是把它放进了自己的经验和信仰语境中。如此一来,他们就将表现大象粪便和生殖器视为渎神之举,可能还无法忍受圣母的黑色皮肤,尽管从没有人曾提及这一点。
在展览开幕的日子里,这幅画不得不被放在一大面树脂玻璃屏的背后。某位艺术家向布鲁克林博物馆正面投掷马粪,声称“我在创造性地表达我自己”;另一位参观者则偷偷溜到屏障后面,用白色颜料涂抹圣母,要把她覆盖掉。而最猛烈的抨击则来自纽约市长鲁道夫•朱利安尼(Rudolph Giuliani),作为天主教徒,他对这件作品怒不可遏,以致试图取消对该博物馆的公共资助。他最终未能成功,不过那却是在博物馆提请了长期诉讼之后。奥菲利作品所引起的公愤只是漫长历史中的小插曲,这一历史或许可以上溯至人类制作图像之初。在各个历史时期,艺术都经常激起愤怒,正如它也曾激发过骄傲、赞赏、热爱和崇敬。原因很简单。艺术从不是空洞的容器;相反,它满载意义,其意义可以作出多样化的解读,而且无一例外地表达着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