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生我时,剪断的是我血肉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壮,我更知道,小时候,母亲的膝盖是扶手,让我扶着学会站立和行走,长大后,母亲的肩膀是扶手,让我扶着闯荡和守候,离家时,母亲的期待是扶手,让我扶着它历经风雨不言愁…
深夜,颇不宁静,一直坚强的姑姑得了子宫癌,身体一天不比一天,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误诊,然而,事实就是如此…
老舍说过: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那种安定,就是哪怕外面风雨再大,你都笃定地知道,回到家,一定会有一晚热汤抚平你所有的委屈。
为人子女,但凡父母健在,心理上就有依靠,即便父母到了需要人照顾的程度,这种依赖感依旧存在。
就像高亚麟在《我家那闺女》里说的:“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父母在,你不用考虑太多,因为有一堵墙挡在那,你看不到死神。
父母一没,你直面死神,你开始能清晰看到你人生的尽头。
父母堵在你和死神之间,让你安心做一个孩子。
让你人生始终有退路,有牵挂,世事艰难,总有人为你托底。
哪怕他们已经老到并不能帮你做什么,但你一想到还有他们在,你做什么都不会怕。
人突然长大的那个瞬间,往往伴随着残酷。
没了父母帮你遮风挡雨,你就成了没有伞的孩子,只能被迫努力奔跑
做子女的,不管成长到几岁,都觉得自己依旧活在父母的羽翼下,面对风暴时,习惯躲在父母身后。
不管收获多少成就,都不如来自父母的肯定,万千光环,也不如父母轻轻拍一下肩膀。
失去父母羽翼的孩子,同时也失去了世上最关注的他的那束目光。
有人说,妈妈在时,不觉得“孩子”是一种荣誉称号,妈妈没了,才知道这辈子孩子已经做完,下辈子做孩子的福分还不知道有没有资格再轮到。
父母尚在,也昭示着生命的黄昏离我们还很远,在生命的正午,我们还有大把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这本书中,有一个公式曾戳中无数人。
假使你父母现在60岁,余下寿命是20年。
你没有跟父母同住,你每年见到父母的天数,大概是6天,每天相处时间大概是11小时。
那么,你和父母可以相处的日子只剩:20年×6天×11小时=1320小时。
也就是说,你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只剩下55天了。
我们总以为还有时间,可其实哪儿有那么多时间,父母和子女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
我们习惯了他们的存在,竟忘记了他们也会离开,没有了父母,就再没有人能毫无保留地爱我们了。
那时候,天地偌大,却只剩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趁一切还来得及,多给父母打几个电话,和他们重复那说了几百遍的“废话”。
趁一切还来得及,多回家看看,吃一顿妈妈亲手做的菜,劝爸爸少抽点烟。
趁一切还来得及,世界那么大,带父母也去看看,多拍些照片。
毕淑敏在《孝心》一文中说: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的爱,并不是你一回头,永远都在那里的,怕只怕,时间走得太快。
趁一切都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