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朋友分享,看到混沌大学里周海宏讲音乐的视频,一口气看下来,很有感触。今天就笔记加体会在这里分享下。
周老师的演讲主题是“走进音乐的世界”,在听这个演讲之前,我自己也比较喜欢听音乐。但是对于音乐思考的并不多,因为音乐于我其实没有特别多高深的东西,我一般不会去探究音乐究竟要表达什么,音乐于我就是情绪性的,以及在听觉感受上是否悦耳。没想到周老师一开始就大讲“音乐何须懂”,真是一拍即合。
周老师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绪的艺术。感受纯听觉的与纯情绪的审美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最重要的方式。没必要用美术化和文学化的方式理解音乐。”
在这里主要就是批评了那些故作高深的音乐人或专业乐评人,特别是古典音乐方面。正是因为太多具体化的分析,使大家对音乐望而却步。本来听音乐是纯粹的听觉享受,结果变成了四六级英语听力测试,非要你听出唱的什么。
这里周老师指出,音乐不能表现很多具体的东西,比如家具,水果或抽象的概念如经济,平等之类。所以听音乐很简单,听就可以。这是音乐非常纯粹本质的一面。
接着,周老师告诉我们,“音乐的理解是高度主观、多解的,模糊和不确定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对音乐的理解本身没有标准答案,人们不应该去限定想象,特别是对于艺术作品。
这时候周老师突然倒转,提问那为什么我们对某些音乐的感受又是高度一致的呢?这里介绍了一个音乐原理就是理解音乐靠的是联觉机制,也是我们通常说的通感。
“不喜欢音乐的人是不正常的。”乍一听这个结论我们会觉得非常不认同,怎么就如此觉得的否定其他呢?其实周老师想表达的是,正如不喜欢鲜花,不喜欢美食的人我们觉得挺另类,欣赏好音乐本身也是一种本能,不应让音乐变得有距离感。
而我们之所以一听到上述这句话并不十分认同,是因为我们已经常年在不正常的环境下,把不正常当做了正常。之前听“晓说”介绍过,我们汉人几乎没有音乐保存下来。印象中好像祖国大地上只有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我们只能在KTV里吼几句抒发一己之快。但是放眼世界,非洲,欧洲,美洲似乎所有其他国家都能歌善舞。这恐怕就是长期的非正常环境导致我们身体机能某些方面的退化,哪怕身体没有退化,人的潜意识已经被改变了。
因此周老师得出一个结论:不能享受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正如不能喝酒的人一样。
诗无达诂,同样听音乐也不需要标准。享受音乐就像享受啤酒一样简单,那么,听什么样的音乐就成了接下来要做的选择。同阅读一样,听音乐要听经典,同时也要听流行与通俗。所有经典都曾经是流行,但流行未必是经典。
我很喜欢周老师做的一个比喻,说他并不反对流行音乐,但是满大街白胡子白头发老头老太太喜欢“小苹果”,这有点受不了。就好像你说咱们哥们一起聚聚吧,结果一人一杯雪碧一样。不是不对,是你心智不够成熟。至少在听觉上有点稚嫩。
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个部分,周老师阐述了音乐的功能。
音乐有社会功能。它可以影响人的情绪,调节人的行为,减轻精神压力,改变环境氛围,促进社会和谐。
他举了一个警察的例子,说他白天与社会最黑暗面接触。晚上下班回家,第一件事是将自己放置在音乐室,听40分钟音乐。把状态调整到最佳后再与家人见面,不带任何负面的情绪。
其次,从国民的素质问题看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在人人都谈成功,人人都看成功学的时代,音乐或者艺术教育对成功,对人生的幸福有什么影响。
中国当前的教育有结构失衡及程序适当的问题。周老师说,“一个完善的人,要想获得一生的幸福,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条件的素质,还要拥有体验幸福感受的素质。”
提升感性素质,可以把技术变成艺术,让产品成为作品。
提升感性素质,可以避免家庭矛盾,许多企业的管理问题,城市的治理问题。
听到这里,真是觉得这堂课是一场享受。如果这时候你还问我,艺术有啥用呢?我只能反问你,喝酒有啥用?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