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写过一篇关于20岁心理的文章,今天很意外地收到一位读者的留言。他说他已经20几岁了,还是迷迷茫茫地活在父母设定的九宫格内。他很希望父母不要把多余的期待强加给他,只希望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但是他又害怕那种得不到支持,单枪匹马上路的无力感。
前几天和小新聊天,我们也聊到了相仿的话题。小新一直期望自己能做个离文字更近的文职,但是得不到父母的支持,爸妈只是希望他一直稳定在现在的岗位上。因为在父母的眼里,换工作意味着风险,幸苦签下的岗位付诸东流,生活更是缺乏保障。
每次收到读者这样子的留言,我都要犹豫好久,想着自己能不能真正设身处地。今年,自己也是20岁出头,大二狗,尚未步入社会也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非凡阅历,只能浅浅表达一点一己之见。
每个人成长轨迹或多或少都有重叠交错的部分,每个人都有类似的刺痛和迷茫。面对一些落差,我们急于走出,少能静下心,剖析自我。
一个本身对理想摇摆不定也没有那么炽热追求的人,在现实中的自怨自艾只是纯粹的怨天尤人,打着梦想的幌子不学无术。
这很大一部分源于人们在同一种状态下太久而产生的压力、疲倦和焦虑。如果只是带着三分钟热度的自信,即使你摆脱了现状,等到热情淡却,你会很快回到不知所措的焦虑迷茫之中甚至受到更深的挫败。
之前小新问我喜不喜欢现在的专业,我说感觉现在呆在里面好像已经没有当初的热情和动力了。小新有点严肃地回我:你只是听别人说这个专业前景不好,你甚至都没有好好、用心去学过这个专业,你怎么知道自己是真正不喜欢了?
当时就觉得自己特惭愧,满腔热情地选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却没有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一整个大一的课程都没有下什么工夫,和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总是抱怨这个专业和想象中不一样。后来仔细想想,我想象中的这个专业好像应该一学就会、时间自由、没有作业。说到底,还是自己克服不了懒惰。不想付出的热爱实在太廉价。
这两天,赵雷几乎是一夜之间火了起来。从默默无闻、四处流浪的酒吧驻唱歌手跃然出现在全国公众视野,十分地励志。从小众到“刷屏”,赵雷的一夜成名我想用哲学上量变引起质变诠释。同为歌手,薛之谦也是近年火起来之后,那些不成名之前他的挣扎和坚持才为人所知。
网上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个大道理大概指的是这个时代特色的鸡汤文明。同一个模式,换一个主人公,换一个角度,讲来讲去无非是同一个道理。
然而你必须知道,没有什么箴言或是什么人可以一下子拯救你,令你开悟,让你看到未来看到光。最后改变我们的,其实还不是自己的选择。
特别喜欢《七月与安生》的电影版本,曾经我觉得七月是传统中国式家庭教育下典型的乖孩子缩影。她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地在父母的安排下过上父母认为成功的生活。谁也看不出来表面上内敛的姑娘内心藏着一匹野马,却不敢突破从小被设置的防线。
电影有一个结局是,七月和安生就此交换了人生,七月最后大胆地迈出了那一步,走上了自己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别样人生。
女孩子有很多路可以走,过得折腾一点未必不幸福,只是会很幸苦。我想,男孩子更是如此。
对现实妥协不可避免,我们亦无需完全妥协,即使没有诗和远方的20岁亦不能苟且。做好当下要做的,尽最大努力不放弃你想做的,愿有一天你做的一切足够支撑你的理想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