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作者:[美]苏珊·凯恩
译者:高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1 概要
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更是追求个性的时代,高学历虽然重要,但已经不再是竞争的唯一筹码。在生活中,那些同时保持着开朗、自信、充满表现力性格的人,更有机会成为时代的宠儿。
在学校,出现了越来越多适应性格外向者需求的鼓励方式,以老师为主导的传统授课模式,在很多时间被小组学习模式所取代,学生们要一起讨论,通过合作完成小组任务。用人单位在招聘新人时,也都希望新人能够勇于交流和沟通,能更快地融入集体,而不是被动地等着被别人接受。生活中,那些幽默风趣的人更受人欢迎,更容易成为一个群体的核心人物。在这样的潮流中,内向的人经常会发现自己跟其他人格格不入,甚至因此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他们迫切地希望改变自己、突破自己。
那么,内向的人具有哪些特征?它与外向者的性格差异是什么?在外向性格称霸的领域,内向者真的无法成功吗?内向的人有没有办法既发挥自己独有的天赋又不失去自我呢?别急,今天我们解读的《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这本书将会给出答案。
作者苏珊·凯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法学院。曾经是华尔街律师,现从事谈判、沟通技巧教育。她在内向、羞怯等主题上的文章经常发表于《纽约时报》和《今日心理学在线》。在我们今天要解读的这本书《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中,作者苏珊将从内向性格的特征入手,并用大量的范例向我们展示了内向性格的价值和竞争优势,从而帮助内向的人重拾信心和勇气,更好地融入到这个外向性格称霸的社会。
在这本书里,作者对内向性格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和剖析,首先,我们将学习内向者应当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接着,我们来看看内向性格的人,是不是就毫无竞争力呢?在当代社会环境下,如果作为内向者的一员,如何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独有优势,又能保有自然的本性,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竞争力呢?
2 内向性格的特征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个个捋清楚。首先,我们来看看内向性格的人应当如何正确看待自己。这就要从内向性格的特征说起了。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对内向是这样概括的: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倾向于做事有计划,瞻前顾后,不凭一时冲动。日常生活有规律,严谨。遵循伦理观念,做事可靠,很少进攻行为,多少有些悲观。
本书对于内向性格从生理到心理角度进行了更深入的剖析。作者认为,与外向者相比,内向者对外界刺激反应更强烈、对事物的感受更敏锐、对他人有着更丰富的同理心。下面,我们就来逐一地加以介绍。
关于内向性格的特征,我们第一个要说的就是:内向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比外向者更强烈。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内向的人很腼腆、容易害羞,俗称“脸皮薄”。可是,你一定不知道,“脸皮薄”是有科学依据的。研究者在实验中发现,内向者在面对噪音、强烈的情感波动和其他刺激时,要比那些外向者排汗多。外向的人不容易受刺激,排汗很少,他们的皮肤从字面上来说当然就是“比较厚”。
针对这种生理特征,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卡根带领他的团队,从1989年就开始了一项持久而伟大的研究。他们选择了500名4个月大的婴儿,通过评估来预测这些婴儿未来会成为外向者还是内向者。具体的方法呢,就是让这些婴儿听录音和气球爆炸的声音、看彩色的手机在他们眼前晃动、闻酒精棉签的味道,然后观察他们的反应。
结果,对于这些外界的刺激,有20%的婴儿反应特别强烈,一边号啕大哭,一边用力地摆动手脚,有40%的婴儿依然保持安静,其余40%的表现则居于前两者之间。之后,通过对这些婴儿的追踪研究,他们发现:那些反应过度的孩子更倾向于发展成为内向者,而反应平静的孩子则可能成为外向者。
卡根教授得出结论,这是因为那些内向者的神经系统天生就属于敏感类型,所以对于外界的刺激很容易产生兴奋、紧张的情绪,表现出强烈的反应,进而在面对陌生人和新事物时,本能地就会产生一种“警觉注意力”,而这种“警觉注意力”正是心理学家们为反应过度的孩子面对刺激表现出的敏感、谨慎的态度所起的名词。所以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内向者在做任何决定之前,一定会比其他人考虑更久,在选择时也会来回对比很长时间。以上就是内向性格的第一个特点。
那么,内向性格的第二个特征是什么呢?就是内向者对事物的感受力比外向者更敏锐。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感受力”和刚刚我们介绍的“对刺激的反应力”有点相似,但其实这两个特点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
内向者对刺激的反应力,说的是一种生理性反应,它包括对视觉、听觉、触觉和疼痛等等的反应。而感受力则是从内向者的心理反应来说的,与外向者神经大条、大大咧咧的性格不同,他们有一颗易碎的“玻璃心”,他们会发现一些别人不注意的微妙细节,比如情绪或语气上的细微转变等等,从而体现了在心理状态上的一种非常敏锐的感受力。
这种心理上的敏感有时甚至是过度的,他们在别人的视线下做事情时就会局促不安,在一些约会、工作面试等等带有评价性质的场合会感觉不自在。这样的敏感性格,也使得他们的情绪感受格外强烈,有时无比喜悦,有时又会产生强烈的伤感、忧郁和恐惧,还很容易感觉受伤。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内向的人,我们在她身上可以充分看到她过度敏感易受伤的特点。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就怀疑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她去看宝玉,晴雯因为没听出她的声音就没开门,她就产生了寄人篱下、低人一等的低落之情;一天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人家本来是骂自己的外孙女儿,她也认为是在骂自己,竟气得昏厥过去。所以她也被园里的人评价为尖酸、刻薄、不合群,不像八面玲珑的宝钗那样讨喜。
正因为内向性格的人,往往有着这样一颗异乎寻常敏感的心,为了尽可能地少受伤,他们在生活中往往倾向于回避与人接触,更喜欢安静独处,这样才能让自己处于舒适的状态,体会到安全感。
而内向性格的第三个特征是,内向者对他人的同理心比外向者更丰富。
内向者极度敏锐的感受力,虽然给他们带来了一些困扰,但却让他们同时拥有了超乎其他人的共情能力,也就是更丰富的同理心,他们能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不忘记关注别人的内心。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就是一个内向腼腆的人,她在一生中都感受着内向性格带来的各种不适。但是她的高水平的共情能力,却使她成为罗斯福最好的合作伙伴,从而帮助罗斯福带领美国民众渡过了一段最黑暗的日子。
这要追溯到罗斯福当选总统的时候,当时正是美国“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刻,埃莉诺决定开始环美之旅。她走了六万多公里的路,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倾听普罗大众的疾苦,并将期间的所见所闻告诉丈夫,督促他为人民做了很多实事,使得人们永远缅怀罗斯福总统的怜悯之心。可是,人们不知道,这一切都源于埃莉诺的同情心。
在这方面,外向的人就显得“钝感”一些,他们不会过多地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所以与内向的人相比,有时就会显得有些冷漠和自私,而且在有了过失的时候,也会表现得更无所谓。而内向者因为高水平的共情能力,会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内疚,会为自己做了错事而感觉焦虑,这种适度的内疚感,使内向者更可能成为一个亲和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的人。
这里,我们将内向者与外向者进行了相互对比,介绍了内向性格的三个特征。内向的人,在生理上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更强烈、在心理上对事物的感受更敏锐、对他人有着更丰富的同理心。与之相应的,内向的人就会表现出一种天生的警觉力,一种喜欢安静独处的性格倾向。同时他们还能迅速地体察他人的感受、关心他人的冷暖,富有责任心。
3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谈完了内向性格的特征,我们再来进一步探讨一下内向性格到底有没有竞争力的问题。前面我们说了,这个时代表现出了对内向性格极大的排斥,很多内向者也不愿接受自己的性格,这其实是一种偏见。这种偏见源于时代从“品格文化”向“个性文化”的转型,源于对有着较强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的新型人才的过度推崇。
品格文化认为人应该严谨、有纪律和诚实,更看重个人私下的品格,重内省和独处,而不是个人的外在评价;性格文化则随着社会发展而流行起来,它从关注内在美德转向了关注外在魅力,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人们更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并强调勇敢、大胆、幽默等性格特征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现代社会的确需要一些能够和陌生人侃侃而谈,也善于在舞台上表现自我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向者就没有栖息之地,也不意味着内向者在推崇外向性格的世界里就无法成功。那么,内向性格的人到底有哪些竞争力呢?
从创造力方面来看,内向者安静沉默的独处倾向更容易使他们全心地投入工作并取得成绩。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现在很多企业出现了一种集体思维的倾向,在工作中有一个从“我”到“我们”的转变,小组协作或者团队合作被大家广泛认可并且提倡,甚至有90%的高管人员都认为团队是成功的关键。为此,开放式的办公室才成为众多企业设计办公场所的首选。
这种倾向从某种程度来讲,就是不承认孤独和安静在工作中的作用,可是作者却告诉我们:孤独是创造力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这些安静的力量,我们今天就无法知道进化论,也不会欣赏到梵·高的《向日葵》,更看不到轰动全球的哈利·波特。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为了探寻这个问题,曾经对多个领域进行了研究,包括国际象棋、网球和古典钢琴,结果发现“孤独”体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发现,最棒的小提琴家都把“单独练习”看成是所有音乐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在乐团的练习,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休闲罢了。国际象棋选手也一样,大师级的人物花在独自钻研象棋上的时间,几乎是中级选手的5倍。埃里克森认为,这是因为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这些专业人士才能更集中精力、全心地投入到反复练习中。
不只是艺术领域,孤独在职场中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有一个针对不同公司程序员的调查显示,有62%的优秀程序员说,他们的办公环境允许个人隐私的存在,而76%的表现最差的人,说他们的工作经常会被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所打断,例如同事的脚步声、谈话声。因此,心理学家提倡,如果一个员工才华横溢并且积极进取,那就应该在创造性的任务中,鼓励他们独立工作。
如今,有的公司已经开始认识到安静和孤独的价值,从而建立起“灵活的”开放办公空间,提供了独立的办公场所、静音区、休闲会议区、咖啡区等等,供人们闲聊,以防打断他人的工作。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安静沉默的内向性格并非没有竞争力,相反这种偏向孤独的性格特征,会使内向者有着超越他人的独特的创造优势。孤独就是他们创新的催化剂。不只是个人的创造力,从担任团队领导者这方面来说,内向者从容温和的领导方式更能给团队带来积极的能量。
你可能根本想不到,那些榜上有名的、最有领导手段的总裁很多都是内向者,包括大家熟悉的比尔·盖茨,还有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都是内向领导者成功的典范。
与外向型领导相比,这些内向型的领导从容温和的领导方式更加深入人心。因为他们更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更善于激发下属的积极主动性,因而能在领导的团队中创造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
举个例子,作者有一个朋友叫亚历克斯,是一家金融服务公司的公关主管。如果你在谈判桌上看到他,就会看到他很好斗,绝不会轻易屈服,而且战绩不斐。但是,走下谈判桌的他连自己都承认,除了妻子和孩子,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而在下属眼中,他是一个从容、谦虚、腼腆、低调、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领导,谁也没见过他心情不好过,他很愿意听下属的建议,与下属关系融洽,也很有号召力。他平和的领导方式促成了团队和谐向上的氛围。
可见,领导者们不只是要关注自我的成长,还需要有独特的魅力来构建自己的团队,使整个团队形成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工作氛围。这才是一个成功领导者的目标,而这与性格的内向和外向绝没有必然的联系。
说完了内向者在创造力和领导力方面所具有的竞争力,我们再来看看内向者最后一个方面的竞争优势,那就是他们深思熟虑的决策习惯,有助于人类更好地生存发展。
从进化论的角度讲,既然内向性格一直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而存在,就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
我们已经知道,内向者由于极度敏感,会在别人的注视下感到不自在。根据生物学家E·威尔逊的观点,这种不自在的感受,来源于人类千百万年进化中要远离伤害的本能。那是因为在远古时期,凝视只意味着一件事情,就是我们被某个野生动物盯上了,为了不被吃掉,为了延续生命,我们就会想方设法地逃离危险。于是,这种性格特征就被保留在了人类的基因系统中,只是它在内向者身上体现得更明显。
到了现代,这种个性依然有它不容忽视的作用。正是因为这种敏感,所以在面对诱惑时,内向者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渴望和激动的情绪,他们三思而后行的决策习惯,有助于躲避各种风险。
比如,他们在从事金融投资时因为谨慎从事,投资风险就比其他人降低了很多。有人可能会说,风险倒是降低了,同时也就不会赚钱了。事实并非如此。一个针对64位投行投资人的研究发现,在投资人中成绩最好的往往是那些情绪稳定的内向者。因为内向者不愿意过早做决定,并不只是为了防范风险,也是追求在任务中取得成功。他们会在行动之前认真思索,消化所有获得的信息,也许花费的时间更长,但却可以做出更精确的推断。
有一位名叫赛思·卡拉曼的投资人,因为坚定不移地规避风险并最终领跑市场而成名。在2008年股市大崩盘之后的两年里,大部分投资者纷纷逃离对冲基金的领地,而卡拉曼管理下的对冲基金的资产却翻了将近一倍,达到220亿美元。
卡拉曼之所以在险恶的经济环境中还能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他的投资理念中始终秉持着敬畏的心理,他在写给投资者的信中说,“在投资中,恐惧总是要比懊悔来得好。” 难怪有人说“卡拉曼可能不会走向销售经理的职位,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投资家之一”。有研究者明确地说,他的这种投资能力,不只是分析所得的,也是他敏感天性所致。
因此,从人类的进化发展来看,如果是在战争或是恐慌年代,我们似乎更需要那些勇敢好斗的英雄,但如果生活中所有的人都是武士,那就不会有人注意到那些同样事关我们所有人的经济形势变化,自然环境变化了。那么,即使我们战胜了看得见的敌人,依然会被看不见的、隐藏在平静生活中的其他灾难所吞没。
到这里,我们应该可以对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内向性格是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是在这个推崇外向性格的现代社会,内向者在领导力、决策力、创造力方面仍然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一样,各有利弊,不分伯仲,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都会拥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4 内向性格者如何面对挑战
尽管内在性格有着不可否认的竞争力,但是对于内向者而言,还是要面对人生各个方面的挑战,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还会有需要超越自己性格去做的事,毕竟我们谁也不能脱离这个社会孤立地存在。面对这些挑战,内向者应该如何更好与外界和平相处呢?如何既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又不丧失自我呢?
第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个人核心项目,戴上外向的面具。
人格心理学家布莱恩·利特尔提出过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理论,叫自由特质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尽管我们天生有一些性格特征,但是我们可以在某些“个人核心项目”中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对于内向者来说,就是可以为了自己认为重要的工作、他们爱的人,或者任何他们重视的事情表现出外向者的一面。
利特尔教授本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是一个典型的内向者,但是却能在课堂上做出激情四溢的演讲。因为他深爱自己的学生,为他们打开视野和致力于促进他们的成长,就是他的两大个人核心目标。
作者在书中传授了三个方法,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核心项目。
首先呢,回想一下你小时候最希望长大后做什么。也许那时候的答案是不着边际的,但是那背后隐藏的渴望却是真实的。比如你想当一名舞蹈家,你就要想当时是想穿上美丽的演出服,还是渴望得到掌声?如果你想当消防员,那是想当一个英雄,还是只是想试一下使用喷水枪?考虑了这些问题后,你会发现,你对自己的了解又深入了一步。
然后,你还可注意一下那些吸引你的工作。作者在律师事务所工作时,从来没有主动去接洽一个额外的案子,却花了很多时间为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做无偿工作,那就是为律师事务所委员会服务,给年轻律师作个人发展指导和培训。按常理来说,她是一个内向的人,热衷于家庭和写作,应该不愿意做这种当众讲课的事,但这些委员会的奋斗目标点燃了她的热情,于是就有了积极的参与。
还有一个技巧是你绝想不到的,就是要重视让你觉得嫉妒的事情。嫉妒虽然是邪恶的情绪,但却说明被你嫉妒的人拥有你渴望的东西。对此,本书的作者苏珊·凯恩就有过深切的体会。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看到校友录上有同学成为最高法院的辩护律师了,有的人就表现出嫉妒的情绪,当时苏珊对这些人很鄙夷,还为自己的度量大而自得了一下。
可是当她看到校友录上出现了作家和心理学家的标签时,她的内心一下子出现了强烈的嫉妒情绪。于是,她明白了,这两个职业是她的渴望,她才会嫉妒,律师不是她的渴望,所以她才不会嫉妒。从此,她为自己的渴望开始努力,并且成功走进了这两个领域。
找到了自己的核心项目,然后在做这些事情时戴上外向的面具,将会成为你克服性格障碍融入这个世界的一件法宝;同时,因为这些项目是你们认为有价值有意义而且可以自由驾驭的事情,这种“伪装”也不会让你感受到太大的压力,似乎更像是你的本色出演。
当然,尽管我们可以超越性情的限制,但却永远没办法突破基因给我们划定的框架,就像比尔·盖茨无论怎样磨炼自身的社交技能,也成不了比尔·克林顿。所以,尽管有时戴上外向的面具是必要的,但是你也不能偏离自己的性格太多或太久,长期从事超性格的行为会损害免疫功能,对你的身体健康产生威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呢?
对此,作者强调,内向者要了解自己的“甜蜜点”,不断做好自我调整。
所谓的甜蜜点,就是在做这事情时,你不会受到过度的刺激,也不会刺激不足,换句话说,就是既不会无聊,也不会感觉焦虑。对于有的人来说,疯狂的极限运动或者是欢腾的派对才能唤起他们的快乐情绪,但是对你而言,这些活动却可能只会让你感到有压力。这是因人而异的。
甜蜜点也会随着情境不断变化。比如,现在你靠在沙发上读小说就会感到很满足,可是半小时后,你会发现已经停留在一段话上好长时间了,那就说明,读小说已经无法满足你了。这时,你就给朋友打个电话,约着共进午餐,你们在一起吃饭聊天,充满了喜悦,于是你又回到了甜蜜点上。饭后,朋友说服你陪她去参加一个派对,嘈杂的音乐和一帮陌生人可能在瞬间就让你从甜蜜点上跌落,直到你找到一个投缘的人进行了一次深聊。或者你可能会干脆离开派对,又重新回到你的沙发上,继续读那段你原本读不下去的话,你会发现这段话其实很有意思,甜蜜点再次出现。
认识了甜蜜点的重要,我们就要学会自我调整,只要能根据自己的甜蜜点来调整工作、爱好及社交生活,那么你就可以尽可能长时间地待在自己的甜蜜点上。在扮演超性格角色的同时,不断创建能够回归真实自我的时间、空间和办法,就是一个必要的调整。
也许是每个周末你都会需要找一个咖啡馆,安静地阅读;也可能是在每打两通销售电话之间都给自己留出一定的休息间隙;也可能是在每次的大型会议之前,你都需要做瑜伽或冥想来安抚情绪。甚至你可以在会议中就为自己创造这样一个空间。比如美国有一位财政部长,叫罗伯特·鲁宾,他在开会时总是习惯性地坐在桌子的最末端,因为这种距离感能让他觉得舒服。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不断保持自己甜蜜点的重要性,但是在这过程中,如果没有家人、朋友和同事的理解,没有与自我达成的和解,很多时候也无法实现。所以,最后利特尔教授强烈建议内向者要学习订立不同的契约,以更好地实现自我。
一方面是与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契约,这是为了确保我们在扮演超性格角色之后,有换取其他时间做自己的权利。比如,一个希望每周六晚上都出去玩的妻子,和一个想在家放松身心的丈夫可以达成这样的协议:单周外出,双周在家。
与朋友和家人达成这种共识,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对于工作而言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毕竟大部分的企业并不会从你个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这也不是说没有任何可能。
书里提到,有一个金融分析师,她非常内向,但是在银行里,她的工作环境决定了她不是给来往的客户讲解,就是和进进出出的同事交谈,这让她实在是受不了。于是她认真考虑了怎么向老板说明自己的要求后,找到老板,说她的工作本质是策略分析,这个工作需要一定的安静时间来集中精力,但是现在的工作环境使她无法做出精确的分析。这个要求提得合情合理,于是老板很痛快地和她达成了一致,允许她每周两天在家办公。
除了与他人达成一致,还有很多时候,这种协议需要与自己来完成。比如你可能梦想创办一家公司,但这需要维系一定数量的人际关系,内向的你就可以与自己达成这样一个协议:每周必须去参加一次聚会,每次聚会上只需要有一次真正的交谈,并保证第二天还要跟那个与你聊天的人保持联系。这样,既能有效地开拓你的人脉,同时与一个人交谈要比让你去热情地招呼大家简单多了。而且,因为是用你自己的方式展开的人际交往,你也不会感到不舒服。
可见,内向者想要更好地融入这个世界,就需要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己的性情,戴上外向的面具;但是又不能长时间地偏离自己的轨道,这就需要你去了解自己的甜蜜点,不断做出自我调整,创建尽可能多的回归真实自我的时间、空间和办法。但是,这也需要他人的理解和帮助,所以你要与他们协商达成契约,包括与自己,从而确保做自己的权利。
5 总结
内向的人具有哪些特征?它与外向者的性格差异是什么?在外向性格称霸的领域,内向者真的无法成功吗?内向的人有没有办法既发挥自己独有的天赋又不失去自我呢?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这本书,借助许多研究成果和多个具体案例,详细解读了内向性格的特征、竞争优势,并为内向者传授了一些更好地与外界和平相处的办法。
与外向性格的人相比,内向的人因为自己敏感的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就会更强烈,也因此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更敏锐,内心更脆弱、更容易受伤。但是这种敏感,也使得他们有着更丰富的同理心,能够体察别人的感受。即使是在这个推崇外向性格的社会,内向性格依然有着不容置疑的竞争力。内向者安静独处的性格倾向是创造力的源泉,更容易取得成绩,他们从容温和的领导方式更是深得人心,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深思熟虑的品性一直是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内向性格毕竟也有它的劣势,这就使得内向者在融入这个社会时面对很多挑战。内向者想要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竞争力,就需要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己的性情,但是又有充分的时间空间来恢复真实的自我;在生活中能够调整状态,使自己尽可能多地停留在自己的甜蜜点上,增加生活的满意度;并与身边的人、甚至自己订立契约,取得支持和理解,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不丧失自我。
如果你是一名内向者,一定要相信自己的价值和天赋,相信自己的独一无二,相信这世界无论如何,都会因为有了你而更加精彩。正像那句名言所说:在我们中间,如果所有人都去当巴顿将军,那么我们人类就不会取得进步;如果所有人都去做梵·高,结果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