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关系(coaching relationship)与教练对话(coaching conversation)
这篇文章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1、教练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教练对话是一种什么样的对话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从来访者谈起,因为来访者的存在是这两个问题得以成立的前提。
来访者为什么要寻求教练呢?答案也很简单,就是他遇到问题了。而“问题”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词儿,
首先,“问题”并非客观的存在,而是主观的判断。比如说,下雨了,是不是个问题呢?对于打算出门踢球的小伙伴们来说,自然是个问题,而对于久旱逢甘霖的农民伯伯来说,就不是个问题。
其次,“问题”是人类独有的观念,有“人”才有问题,没“人”就无所谓问题。比如我们人类忧心忡忡“保护地球是个大问题”,可是对地球妈妈来说,这句话就是个笑话。道家的观点,地球是一个生命体,人类就是寄生在地球皮肤上的虱子,如果哪天您听到身上的虱子在讨论皮肤保护计划,您觉得可乐不?
因此,来访者所说的问题,常常不是问题的真面目,只是暗示了他看问题的视角,因为视角局限了,所以变成了问题。
看问题的视角大体分为两类:向外看(看环境)和向内看(看自己)。支持来访者360度向外看,是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的路子。支持来访者掉转镜筒向内看,是认识自己、个人成长的路子。广义上说,这两个路子都是教练的范畴,当我们试图把教练与其他助人的方法区别开来时,我们会说教练的核心在于支持来访者向内看。
当然,“内看”和“外看”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古人对此有很多论述,比如“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慈悲为本,方便为门”,“inside out”,“from being to doing” 等等。
说到这里,我们有了一个阶段性的结论:教练的存在,是为了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
问题又来了,认识自己,“自己”是什么东东?怎么着就算认识了“自己”了?
我们暂且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先来琢磨一下这件事:宇宙演化出了生命,生命有了自我意识,意识试图认识宇宙自身。不知您琢磨出什么味道?
这件事对“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都在各自的方式给出答案。法华经上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谓“佛之知见”大概就是洞悉了这件事对于“人”的意义。
插播一个小故事,我出生在苏北农村,小时候家里养了一窝蜜蜂,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它们。有一次不小心给蜜蜂蛰了一下,蛰我的那个蜜蜂攻击得手后,就凯旋回巢了。我恨得牙痒痒,猜想这只蜜蜂凯旋后肯定受到英雄般的对待,可是不一会儿,这个英雄却被两个蜜蜂架出来,扔掉了,我那时候觉得好奇怪,也很可怜那个蜜蜂,为集体做出这么大牺牲,却被集体无情地抛弃了。
科学家们研究了这个现象,给出了一个说法,单个蜜蜂是生命体,整个蜂群也是一个生命体,而蜜蜂这个种群是以蜂群这个大生命体为基本单元与自然界抗衡中延续的,而单个蜜蜂只是这个大生命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拿人来做比方的话,整个蜂群相当于一个人,而单个蜜蜂只是人体的一个器官,好比我们手烂了,为了保命只好切掉。
于是我突然领悟了什么叫个体意识,什么叫集体意识。以人类的发展来说,最初人类也象蜂群一样,是以部落这个生命体作为基本存在单元的,部落这个集体意识优先于个体意识。随着意识慢慢演化,部落裂解出好多宗族,而部落这个集体意识就退隐了。然后宗族裂解出了小家庭,宗族这个集体意识就退隐了,我们现在通过家庭系统排列来发现它。到了现代社会,个人成了社会的基本单元。
个体意识越来越觉醒,同时集体意识退隐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个体意识的觉醒过程,也是与整体分离的过程,分离的同时,连接的力量也在加强,也就是说,在潜意识层面,个体意识寻求回归整体的需求就越来越强烈。这个时代灵修成为时尚,也许就是这种意识演化的内在动力的显现。还有人说,互联网也是个体意识重新回归整体的一种表现,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超级脑。
宇宙演化出生命,意识慢慢觉醒,同时与整体分离,意识觉醒的使命就是认识整体,以另一种形式重新连接到整体。连接到整体,会有一种内生的无法言喻的喜悦与和平,一种真正的爱的感觉。
所以,认识自己不仅是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意识发展的要求,经由认识自己而连接到整体,才能体验到爱、喜悦与和平。
回答刚才那个问题,“自己”就是“整体”的分形(有兴趣的同学请百度一下“分形理论”),不是有个说法叫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吗。认识自己就是要连接到整体。认识自己是路径,不是目的,目的是“连接整体”,“认识自己”就是“向内看”的意思。
耶稣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我就是道路,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孟子也说“万物皆备于我,返身而诚,乐莫大焉”。佛陀倡导内观,声称把自己看没了(无我),就连接到整体了。
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论点:教练的存在,是为了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一个向内看的过程,向内看是连接整体的必经之路,连接到整体,才能体验到爱、喜悦与和平,生命的意义即在于此。
然而,认识自己很难。
第一个难关是我们自身的防御机制
我们本来圆融无碍,好像一个初生的婴儿,天真自然。与整体分离之时,便开始了与环境的交互,在交互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碰破了受伤了,慢慢地长出硬硬的茧子来。这些硬茧子就是我们的防御机制,它保护着我们,也遮盖了我们本有的光芒。
宋朝有位禅师说“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可是“尘尽光生”谈何容易,扫除明珠上的尘劳,就是破解这一层层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自动化程式,只要感知到危险就会自动启动,就像蜗牛,一碰它就会缩到壳里一样。只有当人们感觉到安全时,才会敞开自己,连接内心。
第二个难关是自我探索的有效性
闭上眼睛向内看,内里是一片黑暗,佛家说的“无明”大概就是这样一个隐喻。传说修行有成就的人跟我们不一样,他们内里有大光明。自我探索,就好像一个人在漆黑的夜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如果不得其法,不仅艰难,也有危险。
《黑客帝国》这部电影中,锡安的战士们每次进入矩阵(matrix),都有一个接线员来协助。其实矩阵就相当于人的内部世界,当我们进入内部世界探索,如果有一个“接线员”来支持,就会好很多。
教练的作用就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创建与护持安全的空间使得自我探索得以发生,
提供类似“接线员”的服务使得自我探索更加有效。
这也是教练的两大工作。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在一个能量空间(或者说心理空间)内发生的,教练也一样。教练与来访者创建的能量空间我们称之为“教练场”,教练场其实并无创建的过程,自然就存在了,要点在于教练场的质量如何,是否足以支持自我探索得以发生。高质量的教练场有两大特征:一是安全,二是勇气。不安全则来访者不能打开,没有勇气则退化成愉快的聊天。
教练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教练场的质量,因此理论上来说,所有的教练技巧都和护持教练场有关,相关度比较高的几个技巧有:
Design alliance
Build rapport
Acknowledge
Ask for permission
然而护持安全且有勇气的教练场,关键不在技巧,而在教练者本身,修行了一千年和修行了一百年肯定是不一样的。
高质量的教练场,来自于教练与来访者在生命底层的连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发自内心地接纳、欣赏、与尊重面前的这个生命,这是真正的教练对话的力量源泉,佛家把这种力量叫做慈悲心。
在这个充满了“无条件的爱”的教练场中,教练对话开始了,教练对话和平常的对话很不一样。
举个例子,来访者满心希望年底被提升,然而并未如愿,于是工作少了劲头,和上司关系也出现了隔阂。在教练对话中,来访者诉说了自己的烦恼,感觉被欺骗,也开始怀疑自己。
有经验的教练不会和她讨论工作本身,也不会教她如何处理与上司的关系,反而会问她:“你这些想法是从哪里来的呢?说这样话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些想法对你会有什么帮助呢?如果你的下属遇到了和你一样的挑战,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教练的回应,不是直接回答来访者心中的疑问,而是把来访者的疑问“弹”回去,让来访者观察这些疑问,以及疑问背后的那个人。这样的对话,更像是某种特殊形式的“自我对话”,教练只是提供了某种反身性(reflectivity)的机制,让来访者更多地“自问自答”。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来访者在教练场中探索自己,他的探索,就好像是向场域发射一个个带着自身信息的能量球,这些能量球在场域中被“弹回”到来访者自身,通过这样子与场域交互,来访者认识了自己。这样的“弹回”的过程是场域通过教练实现的,教练作为场域的代表提供了这样的支持。英文有句话很好的表达了这个意思,“coaching happens not by a coach, but through a coach”
教练弹回的手法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有:
Backtrack
Articulate what’s going on
Give feedback
Reframing
Perspective
Forward action (from mind to muscle)
同样,技巧仍然不是最重要的,技巧的背后需要强大的内在的支持,教练必须安住当下,与场域成为一体。这些弹回的动作也不是思考分析的结果,常常以直觉的形式呈现。
教练的工作无非是这两个方面,阴阳相生而运化无穷,就像岳武穆说的“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回答开篇所提出的两个问题:
教练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自我关系,教练隐身在场域之中,
教练对话是一种特殊的自我对话,教练成为场域的代表
之所以这么说,核心还是落在教练者如何管理自己(self-management)。这让我想起了《金刚经》上的一段话,“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佛陀教导须菩提说,菩萨如果心中还有个菩萨的样子,就不是菩萨了。套用到教练上来就是,教练如果要摆出个教练的样子,就不是教练了。
借用老子的一段话来描述教练关系,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好的教练,退隐于场域之中,来访者感觉不到教练的存在,好像是自言自语中,忽然就顿悟了。
次一等的教练,是来访者眼中的好教练、导师。这样的好教练,有一个负面作用,就是来访者产生依赖性。如果来访者形成对教练的依赖,这是一种失败,是与教练的初衷相违背的。
依赖是教练造成的,不是来访者的问题,是教练的小我的需求。教练者专注于来访者的成长,教练者自身是根拐杖而已,是方便法门,教练目的是让来访者早一天放下这根拐杖,而不是期望来访者把拐杖带在身边珍藏。
再次一等的教练,是来访者眼中的严师、兄长、甚至父母,他们谆谆教化,苦口婆心,急来访者之所急,想来访者之所想。
再次一等的,就不说了,连来访者的尊重都得不到,只是来访者倾倒负面情绪的垃圾桶而已。
所以教练不是那么容易的,教练他人其实是自我修行的一种形式。自己不精进,误己误人啊。
庄子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当我们沾沾自喜于帮助了他人时,想想庄子这句话。
路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