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我是冲着黄磊老师才追的《小别离》。作为一部家庭伦理剧,里面的关系绝对是全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不过 “孩子的教育”就只说这一点,也足够此剧成为大多数家庭的“下饭菜”。
北京的三个家庭,其实就是代表了3个阶层。小宇一家有钱当数上层,朵朵一家应归中产,琴琴一家代表了低层(是的,是低层而不是底层。虽然他们在同一个小区,但是琴琴家的房子是拆迁款再买,剧情也有交代,当年拆迁的邻居也都已住在的郊区的郊区,金家的生活,其实骨子里和张家、方家是不一样的)。或许,现实生活中,这3个家庭不会有过多的交集,但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同一个小区、都已经到了相同的人生阶段(人到中年)、孩子都是青春期面临着中考,故事由此展开。
虽说3家的孩子都进入青春期,面临中考,压力倍增,学习和生活中都和以前有较大的表现差异,其实仔细想来并非如此。
小宇:富二代,先和姥姥、老爷生活,后被老爹接回家和大不了几岁的孕后妈共处一室。
其实小宇从小到大都是一个顽劣的孩子,这符合了我们大多数人对富二代的基本认知,除了有钱,还是有钱。他成绩一塌糊涂,带着朵朵和琴琴瞒着家长去看演唱会、由找狗转到去游乐场大玩特玩、室内打鼓、帮助炫世纪排练······肆无忌惮的所作所为是因为他什么都不用想,有钱的老爸都能搞定。所以可以推断小宇一直都是这样的我行我素。
朵朵:爸妈眼中的乖乖女
一切都让爸妈满意的朵朵初三之后全部都变了,成绩下降、和父母争吵、拒绝补习、隐瞒成绩、独自出校迷路、酷爱写小说······这是因为她害怕,被妈妈紧逼的成绩毫无起色,她怕爸妈的训斥,更害怕他们失望的眼神,无助、到最后只能逃避,逃避到虚拟的网络中,做万人拥戴的“朵教主”。
琴琴:乖巧董事、用功努力
琴琴应该代表了中国大多说一般家庭的孩子,父母的辛苦看在眼里、可稚嫩的肩膀无从分担,只能用加倍的努力去回报父母,让他们的辛苦看得到希望。琴琴说她最大的理想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早点毕业、找个好工作,孝敬爸妈!”或者从大到大的经历,让她能想到的就是报答父母。她是从小到大一如既往的努力。
当3个孩子共同面对着出国这条路,她(他)们又是怎么的反应呢?
小宇出国,一是因为成绩差,二是因为家庭关系。因为老爸捐个图书馆就可以去美国很好的高中去就读,再回来镀金一层,理所当然子承父业。朵朵爸妈坚决不同意出国,因为觉得自己的女儿还小,而且还受妈妈领导安妮女儿在美遭受校园暴力的影响。琴琴爸妈两种意见,妈妈坚决支持送出去,觉得见世面、再回国就是海归,会在以后的人生中为女儿多一条选择的路;爸爸因为经济问题,并不支持送女儿出国。『以上这些都是前话』
后来,张爸被中介坑骗,原来还有钱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小宇只能去上补习班,参加出国前的一切考试。朵朵后来因为各种压力,得了“考试焦虑症”,想要逃避中考,就要出国。因为出国费用实在太高,琴琴妈只能就此放弃。
无奈小宇成绩太差,申请美国学校发录取机会几乎为零,再加上后妈的产后焦虑症,他选择了去最快时间的澳洲读书;朵朵考试通过,却因为没有分数之外的兴趣加分项未被录取,百愁莫展中网络小说充当了及时雨;琴琴妈放弃的出国主意因为远在美国的姐姐又使金家陷入争吵。
故事至此,小宇在拒绝爸爸的欢送party,改签机票,独自一人踏上澳洲的飞机的时候,他就已经长大了,他懂得了照顾周围人的感受,懂得了不让老爸为难,懂得了去真心对待同父异母的小弟弟。朵朵为自己准备好了中考之外的另一条路。而琴琴在出国与爸妈的选择之间并无自己的主动权,出国上学就意味着离开爸妈,做大姨的女儿。
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H.奈特说过,对一个人的未来最具决定意义的是一个人的出身,其次是运气,个人努力相比之下则是最不重要的。社会阶层的固化,是金字塔结构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在这样的社会结构里,个人奋斗远远不如人脉、出身更重要。
脑补下,就算3个孩子全都出国读书,学成归国后,也极有可能是3种不同的人生。小宇接替爸爸掌管公司,海归转身即是老板;朵朵在一种高大上的公司里高级白领,因为没有生活之忧,是舒服的小资生活,也有可能会和小宇组建家庭,实现阶层的跨越;琴琴很容易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但爸妈依然是他的重担,她依然是一个“苦逼的高薪阶层”。
有一个好爹当然是最理想的,如果没有,靠钻营靠献身——或者说“我不要脸了”也有机会获得层面更高的人提携。无数事实证明,层面更高的人士提携比个人奋斗更容易爬到更高的阶层。作为社会低层的人,即使有个什么机遇,他们也没有人脉和资金来把握这个机遇,或者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就像要想把琴琴送出国,就必须把她过继给别人,即使百般不愿、万般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