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说我怎么这么普通呢?就没一点特长,满大街的人群根本分不出我”,闺蜜嘴里叼着吸管,一脸纠结。
“不会呀,你这迷路的本事一般人可赶不上”,看她一脸消极,我禁不住调侃到。
“我说的不是这个,你知道的,公司里没多少人知道我”,说到后面闺蜜声音越来越小,又开始专注的咬她的吸管了。
她一直是个要强的人,上学的时候就是尖子生,家长们提起她都是夸赞,而每次考试放榜的时候就那几个名字,学校同学见到她也会知道,被人广为熟知的感觉。
但是毕业后,同样优秀的人汇集到一家公司,她发现身上从前的那些闪光都不见了,和她一同入司的同事,有的因为新人培训时做事主动加上长得也很漂亮直接进入大领导的秘书团队,还有一个男生因为声音好听,直接负责了公司的大型会议,还有人因为泼辣的性格也为公司众人津津乐道……她能举出很多公司的“名人”,自己却再不是那个焦点了。
她形容自己真正成为了螺丝钉,默默无闻的小透明,可在一个公司中,默默无闻并不是好消息。关注才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提起一件事大家都会不自觉的联系到那个人,不论他最开始的能力如何,在一次次的强化之下,他也会进步的更快。
差异化永远是我们需要追寻的事物。昆仑万维董事长周亚辉最近在一次会议上讲到两点:一是未来社会的趋势是所有的行业都在高度集中化,在对美国的各行各业研究也发现各行业同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呈现高度集中化。二是变化是企业的常态,新常态下面是不存在超长期稳固的状态的,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
对于个体同样如此也是如此,拥有自己独特标签的人在占据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关注便会带来机会,而机会就意味着你可以率先抢占高点。
所幸的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差异化并不难,我们都可以通过不断的摸索或者下意识的经营实现。
拿我自己的例子,刚入司和同事都很陌生,熟悉的也都是同一个部门的人,就是普普通通的,属于如果没有工作接触就不会从其他渠道听说过的人,那时我倒是经常听前辈说谁谁做这个非常厉害,我也就默默听着。
而转机发生在新部门长接任,拉着每个人都进行了一场一对一面谈。我那时真的是紧张的,司龄最小,对领导都存在着敬畏。也可能是因为太过紧张,我就不停的说话,话题一直没间断,说完了也不知道怎么回到的座位。
那天晚上接到我们一位前辈的微信,说部门新成立一个室,负责一个关键指标,其中就有我。我还在感叹怎么就选着我了呢?
前辈就神秘的问“你猜,领导怎么评价你的?”
“我不知道呀,我明明很普通”
“领导说了,你就是个小话痨,人家聊天聊半个小时就行,和你生生聊了2个小时,但你这种性格特别适合这个指标追踪”前辈耐心说到。
我话唠吗?我曾问过自己,如果过去我会说一点都不靠谱,因为在学校我都是老师口中安静的人;可现在进入新岗位1年了,我再评价自己,真的很话唠。
新人回炉培训的时候我和身边同事(之前没接触过的)聊的热火朝天,接触后同事一本正经的和我说“之前只是听说你,接触才发现你真的能聊啊”;从其他部门调来的新人也是,我想打个招呼,他直接很自然的说“我认识你呀,很多人都知道你”;甚至日常上个厕所,旁边人看我很久才回来,都会了然的说“你肯定又在厕所和谁聊上了”。
那时我真的感慨,一次的偶然竟然形成了我的个人标签,而反馈是双向的,听到很多人都说自己能说,自己潜意识也开始认为这是自己的特质,结果就越来越外向,越来越主动,由此更更多的人了解到我这一特点,不断循环,自己彻底改变。
而这种特质的养成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公司外请老师来培训都会直接让我负责陪同,和不同人的交流中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事物;部门之间需要帮忙或者需要调用数据也会直接让我帮忙,聊友多效率也会高……遇到类似的事,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也会是我。
每个人这一辈子的所有努力都是在推销自己,推销的好,大家记住你,自然就会多光顾,你发展的就会好;推销的不好,在公司中也有四十几岁仍是普通员工岗的人。
每个人的心智空间都有限,换句话就是“我凭什么要记住你?”,一个公司里有人擅长做报表,有人擅长写报告,还有人擅长跳舞,那我们就不要再盯着这些人的特长了,世界第一高峰是喜马拉雅山,第二就很少有人记住了。
我们需要选择自己的专长。如果实在找不到专长,那就从头培养起一个,剪辑视频?做早餐不重样?故事写得好?都可以。
不需要我们达到专家的地位,只要有一项比身边人好,及时现在只是一点点,那在不断的强化下也足以超越他人,赚的关注。毕竟,这世上肯每天花点时间打磨一项本领的人很少。
越普通越容易迷茫,我们可以选择另辟蹊径,建立自己的山峰。
我是张严心,找到定位后我选择依靠可以联系来进一步提升自己。欢迎分享你的独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