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到一部莎士比亚的传记,里面有几句话很受触动——
很多作家站在万神殿外准备进殿。
这时候来了一个人,不和任何人打招呼,昂首走进了万神殿。
这个人就是莎士比亚。
如果我问:什么是有意思的生活,什么才是成功,抑或什么才是感知艺术的最佳方式,什么才是获得真知快速看到成果的捷径……你多半先会去问问维基百科、问问度娘,或者看看公众号的文章,翻几页哲学书。阅读圣贤文章,接受权威的指点,咨询专家的意见,跟随所谓成功人士的活法,然后得出很多问题的答案。但这答案对你来说是不是真的有用的答案,是不是能指导你的实践,是不是真的是你喜欢的答案,我们多数却并不介意,往往轻信、顺从、俯首称臣,默认它就是真理和标准答案。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都难以分辨好恶,我们个体的思想是什么,真实的感受是什么,从没有去聆听和尊重。
世界是先贤、权威、专家的,它也是我们的,并仅属于我们一次的生命体验。尊重自己的情感回馈、感知、心情、独立意志,也就是尊重个体存在的价值本身。只有认为自己是完全有资格和能力去认定评价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才是有独立大脑的人。不权威附体、不唯唯诺诺、不混淆黑白、不人云亦云、不自欺欺人、不矫揉造作、不宿命迷信、不毫无主见、不悲悲戚戚,不操别人的闲心,不凑热闹,如此,定下来,看看自己的世界,走进真实的生活,它就慢慢有你想要的一切美好,你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一、勇敢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用有意思的方式来权衡和化解
经图书市场调查,如今的畅销书,排在第一的是教辅类,接下来就是大师和和尚说禅理和人生的书,这类书教人们如何放下、看淡、平衡心态。方士的人生系类读物,加上如今的世俗信仰的回升,反应的当下人们的焦虑心理。方外大师本身红尘之外的人,用尘世之外人的智慧消解世俗的苦难,它本来就是群体欲望难以平衡的方法论呼唤。个人欲望无法满足、情绪难以自持、责任感退丧,使太多的人忽视循序渐进的自然法则,总想不劳而获、少劳多获、急功近利,看不到量变和质变之间的积累。不去担责任,不去正确面对问题,不去分析造成困难的原因和因素,而一度想通过捷径,或逃避或漠视或绕离。问题就一直摆在那里,不解决,怎么能觉得生活是有意思的呢?只有不畏惧未知的困难,收获气定神闲的心态,才能有乐趣。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不能及时解决人生的难题,它们就回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眼前。”我们要勇敢地担责,认真地通过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如果当下没有能力来解决,就慢慢积累,总有化解的一天。如果真的非一己之力可以解决,就去咨询老师或者参加培训,发挥集体的力量,出谋划策,共同想解决的办法。接受和改变,都是要有好的心态,这种心态,就是不急不躁,不要想通过捷径,慢慢进步,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自己的改变,不管是心态或拥有持久的行动力上,都会引导你走向有意思的生活。
二、看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才会有意思
今天的中国有太多的维度和变量,有看不清的链条和因果,你如果盲目跟随大流,可能终究找不到自己要的快乐的生活,反而陷入迷失和困惑。
犹太预言:“盲人说,我提灯而行,是要你们看见我。”活着,不为自己活,而为假饰而活,伪装的背后还是迷失。除去伪装我们还爱比较。我们在同类类比中,也只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当看到周围人成功的时候,总是把它归结为运气、出身、贵人等偶然性因素,全然看不到别人的好。当然,也就忽视了别人在努力过程中投入的时间成本,精力,正确而有效的方法以及持久的行动力。任何的偶然都存在必然的付出,小概率的事件不足以涵盖所谓成功的意义。
不比,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发现兴趣点和能让你产出自信心的事情,多次练习,就会是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天路过看到一个小区门口有一个吹塤的阿姨,过来走过来一个小区扫地的阿姨,面对唯一的观众,她讲塤如何排气,讲到了它演奏的难度比葫芦丝要高一些,然后很陶醉地示范。虽有时候说,人生是舞台,但总要分清自己是谁,特定情境的角色是谁,要喜爱上自己的生活,肯定自己的价值,发现自己的好,懂得看到别人的好。这不仅是情调,也是我们对于生活最好的敬畏,认认真真地热爱,勤勤恳恳地耕耘自己的精神家园,你后就会看到处处是有意思的人,比如我昨天坐公交时看到堵车时哼着歌的爱绿植的大爷,就忍不住想他的生活也好意思。
在马丁·路德金的纪念园,有这样一句话:
Darkness cannot drive out darkness,only light can do that. Hate cannot drive out hate,only love can do that.(黑暗不能驱逐黑暗,但光明可以;仇恨不能驱逐仇恨,但爱可以。)
持久地相信美好,用已知的积累去勇敢迎接未知,才是有意思,并有意义的。
每一天,愿我们看到今天镜子中的自己,像是看到了初生的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