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修贤用李公暨伯勲公传记
1
李氏为吾乡望族,乃伯益之贤裔也。其先世系渊源,簪笏累累,或为帝王师相,或为显达名儒,传之国史,历有明征。其由陕而迁于浙,由浙迁于粤者,载在家乘,固可按谱而稽矣。
【翻译】:李氏是我家乡的一个名门望族,是圣贤人伯益的后代(伯益,皇帝六世孙,大业的孙子,辅佐大禹治水有功,生于公元前21世纪,距今约4200年)。李氏的先祖源远流长,祖上当官人很多。(簪笏,指仕宦之家,比喻官员或官职),或为帝王师相,或为显达的名儒。在国史上也有记录,历代有明证。(这一段是作序人的溢美之词)。李氏由陕西迁往浙江,由浙江迁往广东,记录在家谱里,所以可以根据族谱查证。
至若由粤入川之祖则尤不可没,矧其拨迁之苦与创业之艰,所以贻谋于后者更宜食报于无穷。如贤用公有有可稽焉。公于康熙年间,思粤地瘠民稠难以生息,因携家来蜀,惟怀永固,至中途而公忽奄逝。爰誌地以?之。
【翻译】:由广东入川的祖先则尤其不可以忘。他们拨迁的辛苦与创业的艰辛,祖宗对子孙的训诲,更应该被子孙铭记。如贤用公有据可稽啊。公于康熙年间,因念及广东土地贫瘠人民众多,难以生息。因此携家眷来四川,惟怀有一颗希望家族永固的心。至迁徙途中,公病重离世。爰誌地以?之(这句话不理解)
继而公之子伯仲有四,卜居于富邑之李广冲,督率耕耘,勤劳辛苦,懋迁转徙,备历艰难。其子伯勲居长,后舁母骸而卜地以葬之。爰乃服田艺黍,渐积锱铢。置田宅于邑北之红毛冲塘角头。生聚教诲,俨然素封家矣。
【翻译】:继而贤用公的儿子伯勲,仲勳等四人,迁于富顺县李广冲居住,带着家人耕耘田地,勤劳辛苦,辗转迁徙,备历艰难。母亲去世后,长子伯勲与兄弟几人,占卜选择吉地而葬。勤苦耕田种地,渐渐攒了一些钱,于是购置田宅于县北面红毛冲糖角头等地。对族人谆谆教诲,慢慢富裕起来。(素封指无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
迨四子各成家室,丁口稍繁,爰乃分爨析庄以处。伯勲公克承先志,垂裕后人,又复为续置田产以益之。其子相辉,相芳,相凤蒙业而安,欲酬先泽,乃遗田三十亩以作蒸尝,留住宅以为寝庙。每于春禴冬蒸,集子孙以昭诚敬,合远迩以奉明禋。其为计不深且远乎。
【翻译】:等到四个儿子各自有了家室,人丁稍微繁茂,则分田地而处。伯勲公继承先祖的遗志,造福后人,又继续购置田产。他的儿子相辉,相芳,相凤三人,承蒙基业安住,想着报答先人的恩泽,于是留出三十亩土地,作为祭祀祖宗之用。并留出部分住宅用作寝庙。每到春夏祭祀之日,召集子孙,用最诚敬的心祭祀祖先。考虑得是如此深远啊!
夫祖功宗德,垂裕无穷。子翼孙谋,守成不匮,前既为后人开利赖,后将为前代荐馨香。则有蒸尝之会,与夫寝庙之安。乃分之宜,是不可无誌之也。爰薰沐为记,以传贤用公暨伯勲公乔梓拨迁之苦,并志相辉,相芳,相凤公留置寝庙蒸尝之本末,俟后嗣之数典不忘云尔,是为序。
己卯科副贡生戚晚候选教谕安山高廷俊秀升谨跋
道光十二年壬辰岁浦月上浣吉日 敬旦复修
【翻译】:祖宗的功德,垂裕于后人。子孙顺应天下人心的谋虑,守住祖先遗志不溃败。前人为后人做了榜样,使后人有所依靠。后人发扬前人先泽,使祖宗增光。则有祭祀之会,和寝庙的安宁,不可不记录下来啊!爰薰沐为记(这句话不理解)。用以传承贤用公乔迁之苦,以及相辉,相芳,相凤公留置寝庙祭祀的本意。让后人记住祖宗恩泽不忘本。所以我写了这个序。
己卯科副贡生戚晚候选教谕安山高廷俊秀升谨跋
【翻译】:己卯科:科举考试中己卯年考的考生。贡生:地方政府向朝廷举荐的生员,入国子监,毕业后由吏部派任知县,教谕等官职
道光十二年壬辰岁浦月上浣吉日 敬旦复修
【翻译】:道光十二年(1832年)农历五月上旬
族谱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