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天
读书笔记
我们的内在不是统一的。没有一个随时随地都在的“我”。我们的内在有一群“我”,它们是分裂的。每一个“我”都有着自己的企图、口吻、情绪和信念。
我们总是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发的不满而终止一段关系,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我们认为别人有一个随时随地不变的“我”。此外,还因为我被很多个微小的“我”所控制,每一个“我”都有自己的企图。
这种分裂的状态在主导着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难以自始至终的完成一件事,达到设想的结果,尤其是那些需要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来完成的事情更是如此。我们会设定方向并开始一件事情,但很快就会不停地偏离设定的方向,甚至偏离到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去。
其实每个人都是这个样子,一个微小的“我”会暂时地控制我们,替我们作出选择,替我们说话,以我们的名义去行动。我们的整个人生和人生方向可能就会取决于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时刻。
由于我的内在没有一个单一、统一、稳固和可持续的“我”在,于是面临一个选择的时候,我会听命于任何一个随机出现的“我”。
这些“我”有三种类型:
1. 第一类的“我”知道工作的存在,它会强烈乃至激烈地反对工作的目标,抗拒自我观察。
2. 第二类的“我”根本不知道工作的存在,也不知道有关的内容和目的。
3. 第三类的“我”知道工作的存在并深受影响,它愿意去实现工作的目的,并与其他同类的“我”协作。
(工作,也叫自我的实修:有意识的自愿的内在工作,不带评判和改变企图地观察自己的本来面目;在日常生活中记得自己,不受缓冲器、谎言、责备和辩解干扰,能观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并因此而痛苦。)
真正的受苦——自愿的受苦——在我的内在真正的开始了。之所以称之为“自愿的”,是因为没人能够强迫我去观察自己。我们必须在内在发展出“观察的我”。
要让“观察的我”变得强壮和活跃,需要经过多年的练习,每天坚持15到30分钟的静坐,而非只是努力几小时或几天,偶尔记起要工作的事。
观察内在一个“我”的整个运作周期——不仅是它实现企图的行为,还有由此行为引发的评判以及对自己的感受。
自己去验证你真实的内在状态。当能够觉察到某一个内在的“我”,觉察到它的所作所为,以及它的贪婪,这就是一个记得自己和自我观察的时刻。
如果你努力去改变观察对象,就说明你与观察对象认同了,认为自己就是观察对象因而无法不去相信它并给它力量。然后另一个“我”会去评判,认为必须要阻止前一个“我”,然后就会这么去做。
结果是内在战争,自我分裂,改变观察对象的努力只会加强观察对象的力量。没有改变,只是习惯性行为的重复:
——评判那个行为
——努力改变那个行为
——如果无法改变就内疚并诅咒
——进一步地重复习惯性的行为。
这是一个循环,不断的重复。
——以上摘自《自我观察》第九章
今日练习记录
1. 第一次,下午四点半开始,练习半小时。(盘腿,沙发有靠)
放松身体,闭上眼睛,观照念头。开始时清楚知道有念,知道无念感,知道就行。平静自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放松了警醒,后来又睡着了。
2. 第二次,晚上十点开始。练习半个小时。(盘坐,无靠)
先放松身体,放松头脑,观照前念已灭,后念未起时,念头与念头之间的那个空白状态。处在良知状态的时间非常短,很快跟着念头跑了。快结束时不断地嗝气。
生活实践
1. 今天早上头疼,持续拍头二十分钟,后来就不疼了。
2. 前两天去星巴克想给孩子买块蛋糕。进去一看冷藏柜里有好多种蛋糕,每一块看起来都是好看又好吃的样子。我一下子就挑花眼了,到底买哪一种呢?买哪一种才是孩子爱吃的呢?记得有一回买的蛋糕看上去不错,买回来后孩子一尝不爱吃就觉得浪费了。
一时间站在柜台前犹豫不决,孩子爱吃的是哪块?我自己爱吃的是哪块?会不会我挑的那块就是最难吃的啊?这些蛋糕我都没有尝过,为难的是我觉得喜欢的孩子不一定喜欢。
看着我犹豫的样子,年轻的店员热情地给我介绍了新品红丝绒蛋糕卷,告诉我这款蛋糕味道很好的,如果是她自己的话就买这个了。这个原不在我选择的范围内,听了她一说,刚好解决了我的选择犹豫症。我立即下单买了一块。
回家的路上,一边走一边又升起一串念头,你怎么又听别人的意见做决定了;你经常听售货员的热情推荐,头脑一热买回家后就发现是没用的;是不是蛋糕买的的人少,已经要快过期了,才推荐给我……年轻店员热情的形象在我心里顿时暗淡下去了。买都买了,算了不想了。
第二天早上孩子一吃蛋糕,马上跟我说这个蛋糕的味道真好,谢谢我给她买了这么好吃的蛋糕,让我一起尝尝,还舍不得一次吃完,留下一半晚上再吃。我跟孩子说了本来还担心店员小姐忽悠我的,原来真的没有骗我啊。孩子说你要放开自己的心,要相信大部分的人还是好的!
反思一下:对未知事物不敢尝试,又期待着一切如己所愿的完美。放下判断,放下期待,放下担忧,却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完美。
过去的念头塞满了我的心,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那我还费劲地做什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