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很容易发呆的人。有时候,我看着空间中的某一个点(x, y, z),看着看着,便开始发起呆来,好像时间被我扭曲了一般,我的精神就这么停在那一瞬间——看起来,其实思绪在无数个神经突触中游荡着。
千万别说我是在思考。我就是喜欢而已。喜欢发呆,喜欢在大脑里自言自语,喜欢而已。
自从离开了三番,越来越少参加活动。还记得刚搬来加州那会,也是因为找工作,活动几乎一个不落地参加,做过各式各样的志愿者。还清晰地记得在一次Design+Geek的活动上,最后有一个shout out的环节(求人+求工作),对工作的急切渴望把我推上了台。“I am Nina, from... I am looking for...” 求工作呀(当时那个紧张的)。
性子里不喜欢人多热闹的场合,也不习惯主动去认识人,却也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活动,一次次的志愿者,一次次走出了comfort zone——到了需要脸皮厚的关键时刻,我还是能把脸皮厚起来。但还是固执地以为,并不是做那些不喜欢做的事就是走出comfort zone,也并不是做那些让自己走出comfort zone的事就是好的。It depends, always.
美国必须也是一个networking的社会,当然和中国有那么一点点不同(在这里不明确阐述,你们懂的)。可哪里不是呢?这就是人性呀。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这一点,还有“八卦”(这个说起来就是另一个很长的故事了,或请参看<The History of Humankind> 《人类简史》)。但networking并不仅仅是,或者说完全不是,交换名片或在linkedin/facebook/twitter上connect下。你以为的connection除了网页上那么写着,其他可能什么也不是。说到底,这是一个交换的社会,血淋淋的现实。若自己没有什么东西,不会有什么人会免费给你什么东西。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价值,才是一切重中之重。
但必须牢记的一点是,即使发现自己多么的有价值,也没有什么值得诉说甚至炫耀的。大多数人都跟大多数人一样。别以为自己有多么的与众不同——虽然得承认的是,我们比想象的更自恋——或许如果不自恋点,这生活就没有那么爽了。
忘掉你是一个人,并记得你是一个人;承认你的不“与众不同”,并承认你的“与众不同”。
而渐渐少参加活动也是因为,看得多了听得多了重复的也越来越多——有时你看到一个话题就差不多能猜到会讲什么。短暂的分享无法让自己有深入思考的时间与机会。耳朵听到的都不是自己的,只有经过大脑细胞一层又一层的运输,才是自己的。但若有一两句话让我有强烈共鸣或者完全颠覆我的价值观,我便兴奋而欣然。比如这句:
Success is personal.
成功是自己的,成功只是自己的。它从来不是一件值得诉说甚至炫耀的事。
And reading is personal, writing is personal.
读书和写作也从来不是一件值得或需要诉说的事。“你好用功,你真好学,你真是正能量。” 每每听到这些,我总是惭愧不已。常被几个好友说是“正能量”,让我每次听到这个词,都反感起来了。诶,我只是因为喜欢而已——做这些事带给我的快乐,跟旅游或其他你们喜欢的事带给你们的快乐一样。做喜欢的事有什么好值得标榜的呢。
我是一个怪人。我总是有这种强烈的感受,有时我特别想要输入,就像肚子很饿一般,这时如果我不留给自己大段时间,去咀嚼那些我日思夜想的文字,我就浑身不爽,总觉得缺点什么。而同时会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想要输出,大概是大脑容量有限,脑子里装了太多东西,必须输出点什么才能有喘息之地。说了嘛,我是一个多么喜欢发呆的人。
我常常因看到某些文字而兴奋不已。如果你碰巧听我讲过一些故事,应该能感受到我的激动之情。我得到了快乐,得到了安静,得到了太多我从没有想过会得到的东西。而我却没有付出很多——这怎么可以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Pain is inevitable, and suffering is optional."
同样,从痛苦中爬过来也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都是自己选择的,再痛苦也只是自己的事,渡过去了爬过来了是应该的。就像Sheryl Sandberg说的,你要相信你有承认一切痛苦的能力——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承认一切痛苦的能力。当然,我一直非常敬佩那些承受着或渡过了那些我难以想象的痛苦的人。残酷的是,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遭受的“痛苦”有多么痛苦,其实它们可能根本算不上“痛苦”。年轻人啊(啧啧,我也还年轻着)。
所以,很多事情是不值得不必要不需要诉说或炫耀或骄傲的——有时候呢,自己在心里默默的自豪下就好。从那些东西中获得足够的能量,足够在未来的披荆斩棘的日子里执拗地往前爬,再幸运不过。
而我也不喜欢不习惯一般不评价别人,总以为,我所看到我所想到的,有一定的可能性与事实有所出入。我也相信,人皆有自知之明,若无自知之明,那么即使我说了也是无用功。而若你如此在乎别人的评价,也有一定的可能性是自己在评价自己。更多时候,不是社会或别人在约束自己,而是自己给自己带上了隐形的枷锁。
似乎略离题了,我想我该去发呆了。
嗯,喜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