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来越感觉到,平时碎片时间里获取的碎片知识,如果不及时加以整理,会造成多么巨大的浪费。
失踪的剑神
平时我们会用碎片时间阅读很多零碎的文章,而对其如果不及时摘录、分类、积累,那么随着时间也就逐渐遗忘了。偶尔凭运气能回忆起来的,也只剩下模糊的记忆,无法精确地搜索查找,从而完整准确地引用,到需要用到的时候,还要再次借助于搜索工具去查询,甚至通过这种非私人化的查询方法是查询不到所有的内容的,因为这个记忆库是互联网的记忆库,而不是个人通过时间筛选过的、倾注了精力予以理解加工过的记忆库,因此查询的难度、精确度以及所需付出的时间成本都将大大增加。
例如,昨晚下班后在地铁上,弟弟电话跟我聊起他看到一篇文章,讲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里埋下的一个伏笔,即当年三十六洞洞主、七十二岛岛主一起反叛天山童姥时,外号“剑神”而落败于虚竹之手的看似“二流高手”的卓不凡,实际上就是后来“败尽英雄豪杰,天下更无抗手”的“剑魔”独孤求败的师傅。文章通过人物心理、朝代推算、地理位置及前后呼应等细节上的一系列分析得出了这个非常有意思的结论(详见此处)。对于这个有趣的知识,如果仅仅是读过,而不及时整理进如印象笔记或为知笔记等个人知识管理类笔记系统,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分类或标记标签,那么有非常大的可能到真的需要用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已经把它忘掉了。比如,将来说不定会写一篇关于金庸武侠或者关于写作中“伏笔”重要性等的文章,需要用到这个素材,而这时就不得不凭着“灵感”碰运气地在脑海中搜寻相关的素材,即使能够幸运地想起来“卓不凡”这个关键词,也要重新去搜索、阅读、筛选;更多情况下,甚至会连这个关键词的线索也找不到,于是这个素材实际上是丢失了。
这无疑是对阅读这篇文章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因为,如果检索不出的知识无法得到运用,那么这个知识相当于是没用的,哪怕其本身在特定情形下存在很高的价值。从而,既然这个知识没有用处,那么用来获取它时间也就成为被浪费了的时间了。想想我们浪费了多少时间吧。
记忆碎片
这里可能会遇到相反的观点,即阅读后的素材并不一定都要写成文章的(向外“输出”),因为阅读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升自我”(单纯的“输入”)。如同爱因斯坦的名言:“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从这个理念的角度看,似乎知识并不需要记录下来,但实际上当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就会发现,答案是恰恰相反的。爱因斯坦之所以强调教育是忘记后剩下的东西,是因为这个“剩下的东西”正是在知识输入后留下的理念框架和思维方法本身。而如果不能结构化地存放这个知识,实际上这个知识只是一项无序的输入,并不能对自身思维模式(通常所谓“脑回路”)的提升进化起到多少积极正向的作用,充其量只是一个冷门知识的机械存储罢了,徒然增加了脑中的知识碎片而已,很可能还是一个不时从脑海中跳出来的思维负担。
用过Windows系统中“磁盘碎片整理”功能并查考过其功能实质的人都会明白,碎片信息对于系统本身会造成多么大的缠累。从诺兰的电影《记忆碎片》我们也能形象地感知,记忆的碎片化所造成的后果有多么可怕。知识同样如此。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无法整理自己的思想的房间,就会形成思想的混乱,进而造成精神的混乱。这种混乱通常并不会像病理性的精神错乱一样明显、容易识别,但它最终会慢慢地、不知不觉间渗透显露在你的生活中,逐渐引发行为的混乱,进而就是生活的混乱、人生的混乱。
知识的积累实际上很像一个拼图的过程。拼图,在英文里的名称是“Puzzle”,这个单词还有“使……困惑”、“使……为难”、“苦思而得出”的意思。未经整合的知识是令人困惑、为难甚至会使人陷入苦思之中的。只有当我们把一个拼图完整地拼凑起来,把相关的知识放在他们该放的地方,才能看见图画的全貌,从而形成真正的意义、价值和美。
坚决的“No”
另一个相反的观点是,有些阅读过的文章利用的价值不大,不值得花哪怕一点时间对其进行记录及归类整理。针对这个观点,那么这里其实涉及到整理碎片知识的另一个好处,即通过整理,我们会更加明白怎样的知识对我们是更有价值的,如果阅读的确实是价值不大的信息,那么当初就不应该花费宝贵的时间在这篇文章的阅读上。
也就是说,碎片信息的及时整理提高了我们对信息的筛选甄别标准。在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时,要尽量做到像《精要主义》一书中所提出的:
如果答案不是一个肯定的“Yes”,就应该是一个坚决的“No”。
从沙砾到宝藏
在时间的积累下,砂砾可以磨成珍珠;珍珠多了,就要穿成项链;项链多了,就可以积攒成一个宝箱;宝箱多了,就变成一个宝藏。这就是知识的汇编过程。从碎片化的信息,到有序化的笔记,到加工而来的文章,再到专题的博客、书籍、图书馆、互联网。系统化的知识正是通过这个过程充分发挥出其巨大价值。
浩荡长江的源头也只不过是冷冻冰川的涓滴细流,所谓“江源如帚,分布甚阔”。知识也是这样,对个人而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总是零散而广阔地分布在各个地方。对于这些知识,我们所要采取的最佳方案是,如同秦朝李斯在《上书秦始皇》中所言: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因此,碎片时间里获取的碎片知识,要及时进行存档和整理。让碎片的知识汇成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