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思维
老帕
才写完两篇关于“网红”的文章(加起来5000多字啊),本来想休息几天。但今天这么一条消息,又勾起了老帕的写作欲望。让老帕想起了前些天的一次关于社交产品“基因”问题的交流。
这一段时间,老帕被拉进了一个社交创业者的群体。认识了很多优秀的社交产品创业者,也听到了各种让人耳目一新(匪夷所思)的社交项目Idea。很多社交项目创业者,尤其是以两性社交(约X)作为切入点的项目,往往会有这么一种路径设想:
用Sex或者某个最直接、最简单粗暴的用户需求切入;满足用户某一方面的功能性需求(痛点),快速吸引用户;在达到一定用户规模后再引导用户朝其他社交方向转型(洗白);扩散到更大的人群、满足用户更多的社交需求;从而实现一个大社交平台的愿景。
但是很久没有“拍砖”的老帕,这次又本性毕露,给了小伙伴们一记冷砖。从老帕的经验和对社交产品的理解来看,小伙伴们有些想当然了。
老帕认为,社交产品上线之前,创始团队决定了产品的架构和方向;但是当第一批种子用户被导入之后,产品属性就已经定型了。产品会演变成什么样基本上和团队就没什么关系了,转型的难度和重新做一个产品没什么区别。
老帕曾给几位社交产品经理说过一句玩笑话:
产品上线之前,你们是上帝,你说要有光就有光,你说要光着就光着;但是产品上线以后,你们连人都算不上了,就是一群跟在用户屁股后面修Bug的狗。
社交产品成败的关键在于,能不能产生高质量的UGC内容吸引更多的用户。所以第一批种子用户,他(她)们的偏好、亚文化属性、价值观决定了产品输出的内容。这些内容所包含的价值观以及亚文化标签,客观上决定了产品的属性和定位。随着用户数的增加,大量低端用户涌入,UGC内容的整体水平一定会下降,这是难以避免的问题。但是,即便是内容质量越来越Low,标签一旦贴上就撕不下来,只会越来越强化,越来越清晰。“Yue Pao”到死也是“Yue Pao”。
但对于以功能性作为社交切入点的产品来说,这就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也许在一开始,功能性的标签能够帮助产品快速吸引用户,熬过最初艰难的推广期。但是在用户数量开始自发增长时,由于这样的功能性标签,使得大量带着强烈功能性需求的用户涌入平台。
这些用户的目的并不在于社交,而是在寻求满足功能性需求最低成本(廉价)的方式。
在这些用户强烈的功能性需求冲击下,交易类信息不可避免地取代了社交类信息成为UGC内容的主流。原有社交用户不堪其扰,迅速撤离。随着社交用户的离开,需求型用户发现无法再低成本获得功能满足时,毫无忠诚度的他们就会马上抛弃这个产品。
所以我们看到,以职场社交为切入点的“脉脉”被大量寻找优质客户的房产中介、广告中介、保险中介占领、冲垮,日活用户数降到了3万这样一个可怜的水平。
所有以两性为社交切入点的平台,都难以在屌丝们旺盛的社交(免费Pao)需求,和女性用户使用体验之间,寻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女神”撤离,特殊工作职业女性大量登场,无法满足与“女神”社交(免费Pao)需求的屌丝们也很快失望地离场,去寻找下一个免费工具。
回到对社交有强烈欲望的阿里。从“来往”到新年期间热闹非凡的集五福、抢红包的“支付宝”社交尝试,到最近被冠以“共享经济”标杆的“闲鱼社区”。阿里在社交领域,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始终不改初心。老帕在之前的文章《4亿用户为何支撑不起阿里的社交企图?》也谈到过阿里做社交的问题。
在评价“支付宝”的社交尝试时,老帕提出这样的疑问:在使用支付宝的时候,用户是被物化成了一个个“钱包”。“钱包”和“钱包”之间怎么形成社交关系?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得到解答了。对于阿里所提出的“金融场景的关系链应用”,赌博应该是最直接也是最适合的社交场景了。就是不知道马云先生能不能接受这样的场景定义。
而对于从淘宝二手频道变形过来的《闲鱼》,虽然极力在淡化“电商”,转而强调“社区”,希望能打造出一个用户交流的场所。但可惜的是,阿里依然没有跳出自己设置的怪圈。依然是在用设想中的1亿二手交易用户在相像一个社交平台。但是老帕在上一篇文章中就说过,消费者不等于用户。支付宝4亿都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闲鱼1亿就可以做到?
且不说真正的个人用户有多少二手交易的需求,又有多少人会成为二手交易社交用户(好怪异的定义)。更要命的是,其他社交平台在刚开始推广时,可能还真有社交用户在提供优质UGC内容,但《闲鱼》这所谓1亿用户可是标标准准的功能性用户。这样的用户所贡献的UGC内容,交易内容和社交内容的比例会是什么样的?
在老帕看来,这样的UGC内容只会吸引更多的交易型用户的加入。而交易型用户本来就聚拢在阿里旗下。所以,阿里对《闲鱼》的投入再多、再大,也只是给这些原本的淘宝卖家们,提供了一个比淘宝更加便宜的流量入口、一个管理更宽松的交易环境。在《闲鱼》推出没有多久,各种二手交易纠纷、假货质疑就在平台上大量出现;甚至是一些疑似特殊行业从业者,也开始在平台上提供各种改头换面的“二手”交易。
我们无需对这些纠纷,疑似二手交易做任何道德上的评判,那是淘宝小二的管理职责。我们关注的是内容的本质。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内容的核心依然是围绕着交易,在引导交易、促成交易,在解决交易的纠纷。所以,从《闲鱼》的表现来看,和之前的“来往”一样,又变成了淘宝的卖家秀,辅助交易工具。
在这样的平台环境下,即便有真正的社交类内容和社交用户,也会完全淹没在卖家们人民战争的海洋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老帕看来,一款成功的社交产品一定是来源于对目标用户人群心理需求发掘,在于找到用户人性当中最核心的驱动因素。产品功能的目的应该是去激发这种驱动因素,而不是简单的功能实现。这才是一款有“成功像”的社交产品该具有的基因。
社交产品完全不同于打车或者送外卖这样的O2O产品。具有优良基因的社交产品不见得能成功,但再多的资源也不能帮助先天“基因缺陷”的社交产品成功。不管是导入大量的用户资源,还是巨额的资金投入,阿里如果跳不出固有的互联网思维模式,还在纠结现有的4亿用户,这一次的社交尝试很可能还是无疾而终。。。
作者简介
老帕(个人微信号lao-pa-),“情绪思维”倡导者,风险投资合伙人,重点关注TMT行业。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曾在诺基亚等知名外企工作多年。大学生科创基金会评审导师,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评委。因在项目评审中点评尖锐,“拍砖”过重被创投江湖戏称为“老拍”。
微信号:情绪思维(qingxusiwei)
重要观点:
“情绪思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