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接触并认识博物馆
我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看展。想到展览总是和博物馆相连,于是在记忆中搜寻一遍。第一次参观博物馆可能是高二,在北京去了军事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入口处的牌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公共阅览处的电脑。那时的我第一次知道,有这样一种方式可以获得不一样的知识。回到无锡后就开始检索无锡的博物馆,那时无锡有三所博物馆:无锡市博物馆(含科技馆)、无锡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和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从北京回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备考,没有什么自由活动的时间。忘了是高中毕业还是刚上大学,在某个假期和高中同学一起参观了无锡博物馆。念了大学以后,在假期抽时间去了城市规划展览馆和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不仅保留了当时面粉厂的架构,还保留了当时运输的码头。无论从展览的内容,还是建筑本身都获得了极大的愉悦。至于为什么能感受到这样的愉悦呢,我现在也说不清楚。
本科第一年在漳州,要啥没啥极度苦闷,每周都想出去散心却不知道去哪里,于是又打起了博物馆的主意。先去了厦门科技馆,坐着8路车穿过寂静的中山路。搬回本部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人类学博物馆和华侨博物馆。这个时候对展览的认知是对学业有帮助的,想通过展品去理解书本上的信息。可实在枯燥,看了一遍绝不想看第二遍。
因为喜欢建筑,大二去苏州玩耍的时候又去了苏州博物馆,是关注建筑本身超过展览的一次游玩。不过,由于它的常设展排布清晰,展品又有很强的在地性,对于理解苏州这个城市很有帮助,还是让我留下了极佳的观感。在苏州的三天,无论是去拙政园,还是木渎古镇,总能在附近看到各种各样的常设展,和园林相关的,或者仅仅是当地文脉的展示。人脑是记不住这么多信息的,走马观花一趟,当时有过的感叹如今都忘了。
第二阶段——来逛逛书展吧
母亲从小就想培养我看书的习惯,我也如她所愿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不仅看书,还喜欢逛书店。不知道从哪里看到了上海书展的信息,一想到可以接触那么多新书就很兴奋,我立马就和父母提了这件事。上海和无锡的距离一天往返即可,他们也不好以安全理由反驳。
第一次逛上海书展是很新鲜的,那么多的出版社、那么多的书,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这里可以接触到平日很难接触的港台书籍,还可以在中国进出口出版社门口捡漏。五块钱一本的库存英文原版,我凑齐了一套纳尼亚传奇。书展还设置了专门的书店展示区和“理想书房”展区,一天下来可以说是恋恋不舍离开的。第二次来就感觉到书展的套路,而且捡漏的机会越来越少了。随着找到了跟进新书出版的渠道,书展连“新”这一点都不能满足我了。第三次、第四次来就是养成习惯了,一年年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化。
不同于逛博物馆还背负着学习知识的负担,这种展览就纯粹图个开心,长个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