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最近一直在思考线上培训工作坊如何开展,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企业都开始选择采用线上培训的方式来提升团队能力。这种看似不得以而为之的举措,在不断迭代和优化的过程中,正变得越来越成熟。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有效地开展线上培训工作坊将是团队必须具备的能力。
培训师的角色
我们先来看看培训师在工作坊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训练员:负责培训他人技能,通常以传、帮、带的形式帮助他人快速掌握某项能力。
讲师:向学员传授某方面的知识,引导、帮助和促进学员的成长。
推动者:不直接提供答案,通过创造某种环境和条件,让学员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完成工作。
在一场工作坊中,培训师同时融三种角色于一身。如果是线下,我们可利用空间感,在距离的切换中履行不同的“责任”。
然而,线上的这一切都需要透过屏幕来完成,怎么办?
开展线上工作坊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所有工作坊都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培训之前的准备,培训之中的讲解和培训之后的回顾。
培训之前的准备
一般来说,在培训前我们需要通过场地、物料的准备来营造好的培训氛围。举个例子,我们采用手写的方式可视化日程安排(如右下图),学员在培训场地中抬抬头就能知道自己在当前工作坊中处于哪一个阶段。
还有一个心得,我曾经主持过一个精益产品设计的工作坊),我将要分享的关键点可视化后打印出来(如左下图),提前张贴在培训场地中央。当讲到对应部分的时候,随着PPT的切换,我会走到海报前作专门的讲解。这样一静一动,效果会好很多。
线上培训,很难做到类似的设计。前几天直播,因为要讲《敏捷转型》这个比较“难”理解的话题,我将要分享的内容提前整理成一篇文章,让听众在听我讲述的过程中,有资料可查、有脉络可依。不是说每次培训前都需要发布一篇文章,但提前将一个逻辑清晰的提纲发给听众还是很有必要的。
培训之中的讲解
线下培训的开展,无论是对于培训师(“人”),还是对于讲述的内容(“事”),都有很多技巧可以借鉴。比如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个笑话来开场,从热点话题来引发讨论,通过提问来提升学员的注意力,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播放视频的方式来让培训的内容充满层次感。
在线上的培训中,上述技巧依然可以使用。我还有两个心得,在此分享给大家。
更加细致的思考课程大纲
通常我们在培训前一定会准备课程大纲,将课程内容拆解成不同的颗粒度。如果类比线下培训,我建议将线上课程拆解得更加细致,类似敏捷开发中的需求拆分,从Epic、Feature到 Story。在线下培训中,我一般将要讲的内容整理成Feature的颗粒度就可以了,即,工作坊中每个环节的时长、对应的培训目标和课程提纲。
在线上的培训中,我会将讲述的内容拆解为Story的粒度,即将课程提纲细化为一个个的知识点,针对一些知识点还会准备逐字稿。举个线上《质量内建》培训工作坊的例子。
工作坊大的框架如下:
TDD:了解单元测试,测试替身及如何正确的应用测试驱动开发。
重构:编写整洁,可维护的整洁代码。
持续集成与持续发布:通过持续集成与持续发布快速获取反馈。
《敏捷开发中的质量实践》是其中的一个Epic,其它Epic还包括重构、CI/CD等。常见的敏捷实践,敏捷开发流程等是与之对应的若干个Feature。在线上培训中,我们继续将Feature拆解成更细节的Story,如依次分解敏捷中的工程和管理实践、测试金字塔等。
更加频繁的总结和提问
在线上培训中,我一般会更加频繁地总结。如果线下培训总结的频率是每小时一次,线上我会设计每半小时甚至每十五分钟一次,这样能不断地帮助学员加深对关键知识点的记忆。我们并不知道屏幕对面小伙伴们的状态,更加频繁地提问能引发学员思考,还能活跃气氛。如果能统计学员有效回答问题的次数,并辅以赠书的奖励,就更好了。
培训之后的回顾
有两条法则,在做线上培训的时候需要格外关注,也是回顾培训工作坊的关键点。
峰值理论
用户体验中的最高峰,可以是正向的最高峰,也可以负向的最高峰。用户体验一个事物或产品之后,对峰值的体验记忆犹新。因此在设计一场培训时,需要格外关注这个正向的最高峰,这个峰值囊括的知识点应极具价值。
终值理论
用户体验中结束时的感觉对用户影响也很大。例如,迪士尼乐园中的“终值”是累了一天,晚上坐在地上看花车游行和园区上空的烟火秀,大家一边休息,一边仰着头说:“好美啊”。所以好的结尾需要精心设计。与线下培训布置思考作业、回答常见问题不同,我一般会在线上培训就要结束时分享一段个人的体会,可能是生活的,也可能是工作的。这是因为线上的培训缺少了学员和讲师的互动,而培训本质上是一个沟通连接的过程,连接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感受。
写在后面
任何一个培训都是一场沉浸式的表演,任何一场表演都需要精心的设计。设计线上工作坊是知易行难的过程,我们也得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共同精进。
本文作者万学凡,ThoughtWorks首席咨询师,武汉。作者保留本文一切权利,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