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好像从微信普及开始变一发不可收拾,作为社交通讯的附属产品,却华丽转身,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品尝美食先发圈、闺蜜下午茶九宫格奉上、外出旅行更是必不可少,朋友圈不仅扩大了生活的氛围圈,更是可以随时随处的互动点赞,真正的做到天涯若比邻。
提到朋友圈这种产物也是早就在网络上有不同形式的出现,作为90后的“中年人”,最熟悉的莫过于QQ空间了。红黄蓝三钻、非主流的空间、火星文的标题,一切都彰显着那个时代对自由、特立独行的见解与表达。后来学习上网后开始浏览的博客,再到后来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微博、快手、抖音相继登上大众视野,五英寸的小巧显示屏变得格外的精彩无限。
不能说是老网民,更谈不上发烧友,只能说一位进步比较缓慢的爱好者吧,写过空间、织过微博、录过抖音、刷过朋友圈。其实这些给我的感觉都是大相径庭,与其说是一种社交的手段,倒不如说是一种希望被看到的日记。通过精心的摄录、撰写,配上华丽的文案、图片,将当下自己的生活状态曝在炽烈的镁光灯下,一面回复着看似云淡风轻的留言,一面却不断的按动锁屏键来观察被点赞的数量,怪不得现在的手机“按键”越来越少。
其实在我看来日志、微博也好、朋友圈、抖音也罢,都只是一种新形势下的记录载体。可能一些优秀的自媒体博主正在努力的让梦想照进现实,加快着网络变现的脚步。可能也有一些朋友广泛的圈儿神在微商的事业中如火如荼。但这终究是个例罢了,在这个全民皆商的时代我们常常会忽略一个问题,商人不是一种职业么?那这种职业难道没有专业素养或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么?还记得郭德纲再一次采访中曾经这样表示道:“老天爷很公平,每个人只有一碗饭,捧好自己那碗饭,感谢祖师爷传道。”倒不是反感副业、兼职,但是我们总归还是有一些需要坚持的东西,虽然钱确实不扎手。
近段时间工作发生一些变动,怎么说,心情不是好也不是坏,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泾渭分明的对与错、好与坏、黑与白愈发的模糊,愈发的进入那种灰色地带。实话说选择是自己做出的,究竟怎么样都需要用时间与实践去见证,但是每次纠结也好、徘徊也罢,则都是因为这个难解更难分人情社会。虽然内心很坚决,但是行动却依然受限,换言之即便自身能做到孑然一身,但是环境又将怎样改变,人情又是何其薄凉。不能说举世皆醉,但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干一些堂堂正正的事怎么也会这么难。刹那间明白朱自清老先生的那个看似平淡实则深奥的愿望——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的出声。
为了尽可能避免处理的僵化,为了尽可能把事情做的圆满,为了尽可能不那么尴尬,朋友帮忙策划一条锦囊妙计,便是在朋友圈发一些“消息”,以此来证明自己当下的一种状态,并辅以引导,看似构成一条顺理成章的走向,至少能到给everyboy一份很妥帖的交代。欣然接受!不紧接受,更要欣然,毕竟办事需要“艺术”。
其实有些时候真的发现世事变迁是那样的不经意,两年前口罩还是用来装饰的,五年前舞蹈还是用来热爱的,八年前朋友圈还是用来记录的。今天难得的闲情逸致翻看起以前的朋友圈、抖音的记录、QQ的空间,那样的搞笑、那样的心酸,看着看着就笑了、笑着笑着泪水又不觉涌上双眼。其实文字也好、画面、视频任何形式都是一种方式的印刻罢了,到最后感动的还是我们自己,因为身受,所以感同。
虽然主流依旧,但是还是要尽可能的秉持一些自己的认知吧,尽可能的坚持一些自认为值得坚持的东西,因为越是成长,能够感动自己的事物变越来越少。朋友圈更像是一部连载的纪录片,而不是一张集招商、广告、笑话于一体的街边小报,希望这个圈圈不要越画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