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过年了——想起去年春节,曾看到有大龄女在朋友圈感叹:大过节的,连个可以思念的人都没有,怪不得心里空落落的。
我知道,那女孩不是在矫情。人生在世,又有谁没有品匝过寂寞的滋味呢?好在到了夏天,又看到那女孩在朋友圈大秀恩爱,扬言要跟某男“疯爱到底”——从照片上看,像是蜜月旅行。当然,我得祝福她。
沧海会变成桑田,没有一种人生是一成不变的,野百合也有春天。然而,却有一种东西如影随形,挥之不去,那就是内心深处的寂寞。喧嚣和热闹是暂时的,而孤独和寂寞却会不期而遇,随时随地啃噬人们的心。
我儿孤傲。见惯了别人的热恋,他会笑言“年轻真好”。儿子像极了我,独在异乡,应该对孤独有着深刻的体味。前几天,学校里的艺术展,邀请他提交两幅摄影作品,而且要带相框,他只好把自己房间挂的两幅摘下来交上——时间紧,而他功课又忙,实在腾不出手来重新准备。
作品交上之后,儿子说一幅入展,另一幅落选,但不知被选中的是哪一部?我要他把两幅作品的照片发过来,想帮着猜猜哪个入选。他说,入选的应该是拍钟楼的那幅,一来是拍的校内风光,二来钟楼上有只小鸟,是个活物。瞬间的生命落在永恒的时间上,意境愈发幽深;而另一幅是在斯坦福拍的教堂的穹顶,当初只随手一拍,感觉很是一般。
就这两幅作品而言,我跟儿子的意见相同,也觉得第一幅应该入选。可是,等到展览开幕之后,儿子发来信息:“他们展览选的是第二幅,我都懒得批评他们。”
这就是儿子的语言风格。所以,我送他外号“犀利哥”。记得五年前的春节,有位表哥请吃年夜饭,席间说起他的儿子清华毕业,在美读博士,便留了电话,建议两家孩子多加联系。当时儿子才赴美几个月,妻子跟儿子聊天时提及此事,刚说道:“你有个表哥……”
“怎么啦?”儿子问。
“在美读博士……”妻子说。
“别说了。第一,我不认识这个表哥;第二,这个表哥也不认识我;第三,我们即使认识了,也没有任何意义。”儿子连珠炮似的说——够犀利吧?
其实,我亲近的人,除了儿子这样的“犀利哥”之外,也有些“犀利姐”。十天前,陪着两位“女性故交”饮酒,酒过三巡,渐入佳境,二女便开始数落我——
“XXX,你这个人,最没意思的地方,便是你眼中只有儿子——xxx,你那恢宏的儿子,是我们之间的最大障碍。你以儿子为幌子,卑躬屈膝,丢人现眼,太不争气了!过些时日,私事弄利索之后,希望你能痛改前非,找回你自己。”
那晚我开车,没喝酒,看她们表演,笑而不语。此二女,一人未婚,一人未育,站着说话不腰痛,是自然的事。岂知鲁迅先生诗云: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毕竟,哥的人生,实已至此,除了咬紧牙关,踽踽独行,也未有别的路径可寻。唉,“且行且珍惜”吧。我们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