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自微信公众号:蜗牛说(woniushuo-HF)
第四篇《把时间当做朋友》精读笔记……
前面的章节,已经从观念、方法、学习、思考等方面阐述如何独立思考、如何正确学习;第6-7章,侧重于知识的输出——交流的原则、具体的应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的奇特不在于它表达的观点和信念,而在于它所表达的众所周知的观点和信念能用极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你看到的是表象,他关注的是因果。
北师大肖川教授在《论学习方式的改变》中提出:“学习方式即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与笑来老师提出的“主动选择”别无二致。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比较,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往往看一个人是否“真的活着”,要看他的学习是否在路上是。与其说《把时间当做朋友》是一本关于学习的方法论,我宁愿把它当作改变世界观的“鸡汤文”,只不过这碗“鸡汤”浓厚醇香、回味无穷。
6.交流
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交流的原则:1)交流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2)真理独立存在;3)真理不变,不停变化的是人们对真理的理解。
教育家叶圣陶把“听”“说”“读”“写”作为学好语文的四项本领,同时这“四项本领”也是每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倾听是一种,并且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除了阅读外,“听”是知识输入的重要方式。所以在与人交流中,要克制“过早质疑”的冲动,听完对方所有的信息,也许会庆幸没有过早打断;同时要主动帮助说着进入“诉说”状态,这也是一种起码的尊重;在倾听时候如果脑力富余,还可以“回顾”和“预期”。大多数的讲座之所以听不下去,除去少部分确是“砖家”,绝大部分的原因是听不懂,没有回顾和预期。
“说”是人的基本愿望,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够听自己说,希望能说得更多。交换是社会交往的基础;你拥有的“资源”越多,社会交换能力越强,换句话说,你就能说更多的话。笑来老师举得“小强换玩具”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学会了倾听,并且拥有了说话的资历,那么就可以自然交流了。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书中提出的“交流三原则”是最理想的交流状态;事实上,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这样理想的交流状态可遇不可求。比如,会议中的“一言堂”,夫妻间的“一边倒”……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竞争、权力失衡。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不断的“自我挣扎”来获得心智的成长;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对于工作和生活都有莫大的好处。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
7.应用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方法固然重要,但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相信运气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
……
生活中不乏一些“负能量”的人,他们抱怨待遇低、工作累、社会不公,这些都可以成为不努力的借口;如果不加思考,或许那些貌似正确的理由难以辩驳。还有一些人委婉地表示出对某些事情“不感兴趣”,所以做不好也是冠冕堂皇,其实是在掩饰自己没有能力做好的真相。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天赋。英国肖像画家雷诺兹(Reynolds)认为,如果你很有天赋,勤勉会使天赋更加完善;如果你的才能平平,勤勉会补足缺陷。勤奋的人不一定能够成功,不勤奋的人一定不会成功。
身边的一个同事即是最好的例证: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教育也带来巨大的改变,微课热席卷大江南北,学校成立“微课研究小组”开展尝试制作微课。所有的人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微课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概念。同事H的信息技术能力基本等于零,但她勇于探索、勤于钻研,常常在下班后一个人仍在摸索,遇到不懂的问题追根溯源;在去年的第一届全国微课大赛中斩获三等奖,仅凭这一项,已经把其他人远远甩在身后,而反观同期的小组成员,虽有进步,但远不能相提并论。
也许有的人觉得她靠的是运气,选择性无视她的努力付出。请你问问自己:是否也曾在心里对取得成功的身边人不服气?觉得他(她)靠的是运气?在你相信运气的时候,你即已经放弃努力,并且安慰自己说努力并不重要。那些牛人常常会告诫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觉得这件事件现在对自己没用就不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脚踏实地方能仰望星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塞内卡也说,所谓的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的时候机会来了。
所以,鼓励身边的人,鼓励别人尝试,只有不断的“试错”,才能获得经验。况且,你的一句不经意的鼓励,或许就是别人成功的催化剂。鼓励永远比嘲笑要更有正能量。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有些人具有一个无法忍受的优点——赞美别人,即便能力、人品堪忧,表面上还是会赢得不少礼遇;虽然我们心知肚明这样的“赞美”并不真实,也不妨碍我们心里窃喜。我非常不鼓励这样“不真诚的赞美”,但这不就是鼓励别人的一个“最好例证”吗?
改变意味着对既有的突破,改变是极其困难的。与其作茧自缚,不如化蝶飞翔。
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