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是一个矛盾的载体,一方面痛斥着大学的种种不作为,然后掉头又过分严苛自己孩子的学业,希冀他金榜题名,出人头地。
几天前去给延延小朋友开家长会,园长强调了三点,我很赞同。
她说在幼儿园我们不是要求孩子要学习多少知识,而是要养成三个好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学习兴趣。
如果孩子养成了这三个良好的兴趣,在他上小学、上初中、上大学都会受益匪浅。
可能是为了强调这三个习惯的重要性,园长戏谑的说如果孩子没有好习惯上大学也不重要了,在场的家长们有谁愿意让孩子上大学?
一百多号家长只有我举手。
可能是家长们不在状态,也可能是跟不上院长的思维节奏,还是真的觉得大学无用?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在这场表态中,自己孤立无援。
近来的社会对大学的评价褒贬不一,随着一批批学校和专业的扩招,似乎大学生真的如老人们所说漫山遍野的都是,不再像八十年代那么稀罕。
谈恋爱、同居、怀孕、堕胎、混日子、打群架、毕业等于失业,纷纷而至的标签将这些新生群体逼向了阴暗面,社会不辨是非的谴责、父母的竭力供养,愈来愈吃香的技校毕业生以及青少年的自主创业都让生活在大学中或即将毕业的学生迷茫踌躇。
犹记得自己初来公司时,做着和本专业并不相关的工作,拿着富士康普工的工资,精明的“伍先生”给我算了上大学的成本和以后工资的回报,得出的结论是我上这个学根本就是劳民伤财。
我反问他,如果您的儿子考上大学,您会让他上么?
“伍先生”果断利索的说:上!
你看,这种矛盾就像当初韩寒在《我的前卫与荒唐》中所写:
很多家长不允许学生谈恋爱,甚至在大学都有很多家长反对恋爱,但等到大学一毕业,所有家长都希望马上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而且最好有一套房子的人和自己的儿女恋爱,而且要结婚。
想的很美啊。
如此犀利、如此清醒。
四年的时间成本加金钱成本换来的毕业证和学位证是不是越来越不重要了?
是不是真的如有些人所说上大学越来越没必要了?
是不是真的除了211或者985,其它的学校就没有必要上了?
我觉得很有必要上。
园长说的没错,好的习惯确实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是修养与品质的体现,幼儿园是孩童对这个世界的初次启蒙。而大学,则是对初为成年人的二次启蒙。是心智与能力的重新塑造。
李笑来老师曾说,获取更多的知识几乎是我们开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
大学里面系统的知识学习,浩瀚的图书资源,绝对是开启心智的沃土。曾经网上有一张凌晨四点的哈佛自习室广为流传,虽然最后经证实是考试前夕的备考,但弥漫在空气中学习的味道让我羡慕,我想在那种环境中想不努力都难。
对大多数的人来言,大学提供了一个认真学习,提高心智的环境。
我的高中在这小小的县城中五排三,然,我的成绩在班级中又属于中游,由此可以想象,上大学的希望是多么渺茫,学习这件事情如果努力对等,那拼的绝对是天分。很可惜,我的天分实在对不起我昼夜不停的努力。
就这样,凭着血液中那微薄的美术天分,我在百万大军中硬生生的杀出一条通往大学的血路,当背着父母的给养,踏入校门的一刹那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四年的大学生活将我的DNA几乎换了一大半,入学时自卑、沉默寡言、自负的我走出校门时已经可以游刃有余的处理自己的人生。想想刚入校门的时候,我可是和男生一起吃饭,手都会发抖的人。
现在的人拼了命的买学区房,争取优质的教学资源,大部分为的是高考时多出的那几分吧。虽然中国的高考制度一路被人质疑着成长,但不可否认它自有可取之处,同样也是学习人才优胜劣汰的一种表现方式。
真的不要说上大学没用,还不如在社会上多锻炼几年这样的话了,用这样不负责任的言论去影响身边的孩子,用歪曲的言论树立扭曲的三观,从而让他们丧失一个提高心智,提高能力的机会,你确定你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