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不爽的人和事,突然火冒三丈,把对方给批判一通;
遇到郁闷的事,心里一直憋屈,想死的心都有;
遇到感兴趣想去尝试的事,突然想想还是算了吧,认为对自己来说还是不可能;
……
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这时候我们多么希望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听我们倾诉,帮我们分析,探讨怎么做更好。
其实,我们心里面就住着这么一个人——他就是我们的“元认知”。
“元认知”,他就是这么一个住在我们心里,一直伴随我们的角色,他并不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不会告诉我们什么行,什么不行,但是他会跟我们一起反思思考的过程,看看是否有思维的漏洞。
比如,当我们突然生气爆了,就要发作了,这时候“元认知”会出来和我们探讨:为什么生气了?发作后会不会有什么坏的结果?是不是有更好的做法?
当我们郁闷了,“元认知”会出来提醒我们,我们郁闷的是什么?是不是我们钻牛角尖了?
当我们退缩了,觉得不可能,“元认知”会问我们你究竟想不想?想的话真的甘心就这么放弃吗?如果真的很想我们怎么去做才能实现目标”。呢?
这就是“元认知”。
有人可能会问,有时候我决定做一件事,本来激情满满的,突然就有个声音告诉我,不行的,我只是在浪费时间,这也是“元认知”吗?
很肯定的告诉你:这不是。
正如上面所说的,不要祈求“元认知”扮演上帝的角色,告诉你行或者不行,指引你应该怎么做。“元认知”扮演的是第三方的角色,他做的是和你一起探讨我们思考问题的过程。让我们在回顾这个过程的时候,找到我们做或者不做一件事的立足点。只要你能静下来,客观的去思考“你思考问题的过程”,你就有可能发现我们原来想问题的死角和漏洞,从而找到对我们来说更好的方法。
记住,“元认知”不是决策者,是我们的幕僚;“元认知”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后天慢慢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