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的“先定一个小目标”被玩坏以后,人们纷纷倾向于将马云的价值观当做奋斗目标:月入三四万,有车有房,有个好家庭,似乎这就是幸福生活的全部。
但在很多调查中显示,达到这些条件的人也并没有感到幸福。月入三四万,有车有房有家庭,在目前的中国来说应属于中产阶级行列。这群人的画像大概是:年龄在25—45岁之间,上有老下有小,每个月面临着房贷车贷,还有各种人际往来的开销;职场上坐到一定位置,可能每天花至少10小时在工作中。
如此状态,幸福感从哪里来?快节奏带给我们高效率,看似不用发愁的物质生活下,其实并没有夯实的基础。工作的变动、身体的健康、家人的赡养、孩子的教育等等,每一件事都在扯动着人们的神经。稍有不慎,就会跌出原有的阶级。
所以,即使收入在三四万,有车有房,这样的人还是会抱怨着钱不够用,没有安全感,想要赚更多。其实,无论是那个年龄阶段、那个阶层的人,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因时间而来,因社会发展速度而来。
你是在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很穷的?
有人说是坐不起头等舱,有人说是买不起商场里动辄上千的衣服,有人说是做不到理想中一年一次的旅行。
对于我们这种走出校门时间不长的人来说,意识到自己穷很容易。当你发现工作后的生活水平比上学时还低,以前拿着父母给的生活费能买得起的东西,现在反而买不起了。不用特意去体会,你就能感受到穷的滋味。
朋友A说,生病一直不见好,拖了一个月。她害怕的不是生病,是再去医院复查,那意味着又得花钱。
朋友B感到自己身体有点毛病,大家劝她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她推说等有钱再去,直到跳槽了也没去。事情多起来就把这事给忘了,当然主要原因是舍不得花钱。
网上有句玩笑话叫做“何以解忧,唯有暴富”。我们在笑过之后,却又不得不承认,即便它传递出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依然直抵了很多人的内心。
人人心中都藏着一趟高速运行的列车,它代表了房价、物价、不断更新的技能要求。人们需要拼尽全力,挑战自己的极限,才能攀上列车边缘,或者不被列车摔下去。它让我们的时间变少了,欲望变大了,安全感没有了,焦虑增多了。它让生活看似光鲜,却禁不起波澜。
但即便这样,人们还是在努力地生活着。年轻人即便艰难也不伸手问家里要钱,因为想维护作为一个成年人的尊严;中年人即便超负荷运转也不想停下来,因为想努力扛起顶梁柱的责任。
人如蝼蚁,虽然活得微小,但也有价值。
其实,能不能感到幸福,其根本问题不在于有多少钱,而是有没有闲暇的时间。我们父母那一辈的家庭结构,虽然物质上不宽裕,却能维持一种长久而温情的关系。
归根究底,是宽裕的时间给心灵提供了滋养。就像木心的那首《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我们的生活,即使回不到从前慢,也希望有一天,能为喜欢而无用的小事,花上很多很多时间。
不用担忧一个月工资能买几块地砖,不会不敢结婚生子,不用承受来自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穿行在钢筋水泥城市里的人,也会有完满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