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句老话儿
我思索了一整天,在聊一聊娃板块的第一篇文儿,我该写些什么。
正面管教?做孩子的玩具?如何增强社会力?霸凌欺凌?……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大部分知识,都应该是作为一个家长的必会题。如果真的有像考教师资格证那样的考家长资格证的地方,这些题,都是必考题。
但我左思右想,这开篇之文,咱们先不聊孩子,先聊聊你。
为什么聊娃的板块不聊娃?看完这篇文儿,也许您能有点感悟。
我说一句您肯定听过的话,“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甚至耳熟能详?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之前,您一定在家长会上听过不少次班主任这样说吧。当时听一下,也就过去了,也许并没有深思。
就像生活中流传着很多从古至今的名言警句,比如什么“平平淡淡才是真”。这种话说多了,谁都说,自然觉得麻木了,不会去费心力思考流传的原因,体悟践行的意义,以及反思背驰的经历。但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你就会发现,有很多老人儿口中长念叨的话,都是真理。如若真的当为指导思想去经营生活,都会有不小的改变和感悟。所以,一句经得起时间推敲的话,自有它存在的道理。
我们再接着聊“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这个话题。
为什么老师爱说这句,是因为,在作为一名教师所具有的接触学生的广度的基础上,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总是能看到这句话。
比如,以前带过的一年级,有个小男孩,下半学期的时候,发现他开始跷二郎腿,而且还是非常粗犷的二郎腿……我虽然已经想到了原因,但还是先问了下孩子,但未果。家长会时找孩子的家长谈了谈,先说了家长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孩子现阶段很容易模仿。然后就说了二郎腿事件。家长马上反馈,“老师,您说的太对了!我在家就这样!没想到他偷摸学了去!”
还有个孩子,天天上课迟到。找家长谈过,也不太起作用。结果开第一次家长会的时候,全班只有一个家长迟到,并且没有跟我请假,我一看,正是那个孩子的家长。
第二件事的影响就要比第一件事严重。第一件可能仅仅影响到形象,但第二件,却影响了孩子的时间观念。
当然,还有更严重的。比如,发现有的家长情绪暴躁,很爱抱怨。开家长会一进屋就开始皱着眉头嫌座位的地方小,还踹了一脚椅子。慢慢的,等孩子长到三年级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孩子也总是频次越来越多的抱怨,遇到一点点事就控制不住情绪……
像这种我亲身经历过的例子,如果还要说,我能说出很多很多。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发生着的事情。我只想让您知道,老生常谈的这句“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并不是空话,而是定理。
2
升一点高度
我们再上升一点,从家长上升到家庭,而爸爸妈妈,正是一个家庭的核心。
如果我说家庭环境对孩子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您肯定会同意我的观点。但巨大这个词,是模糊的。有时候我们能够认同一种观点,也觉得自己理解了其含义,但却不能践行在自己的生活中。因为,我们不知道,如果真的放进事实里,它会是什么样。
我就举一个例子,告诉您什么是“巨大”。
二年级时,我们班有个女孩,在某一个月开始,频频出现问题。比如,开始“偷”东西。趁后桌同学不在时,拿别人的铅笔橡皮;或者在地上捡到东西,不还,自己留下。这种问题在那一个月当中,出现过三四次,我也找她谈过,她刚开始会跟我说谎,说东西不是她拿的,然后又承认。
之后演变的更厉害了。有一天,中午吃饺子。我无意中发现,她在出去放她吃空的饭盒的时候,偷偷的用手拿了别人盒子里吃剩下的饺子,猛塞进自己的嘴里。我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马上找了她的家长面谈。如果一个孩子,比较突兀的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尤其是有些过激的举动,一定在她的生活环境中,出现了他无法承担的变化。
他爸爸跟我说,他跟她妈妈离婚了,不敢告诉孩子。但有一次,她偷偷扒着门缝看他们吵架。而且,家里要不爸爸在,要不妈妈在,两个人从来不同时在,孩子可能也有所察觉。
是呀,这不就是问题的症结吗。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偏激行为,都是因为突然瓦解的归属感导致的不安全感造成的。这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所无法承担,亦无能力去排解的问题和情绪,就变成了行为上的占有欲。失掉了归属感,也许她的心都空了,但她不会表达,也还没有能力去感知和面对自己的感受。只能用现实生活中她能触及到的东西,去填补。但她不知道,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几个饺子,是无论如何也填不满她受伤出现了缺口的心的。
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会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无可估量的伤害,往往这些伤害,会伴随他一生。
所以,我写了这么多的前言,就是为了让您知道,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经营一段幸福的夫妻关系,对于我们自己的重要性自不必提,而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让他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
3
切入正题:《亲密关系》
现在,我终于能切入正题。
这篇文儿,我要讲的是,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是一本书,作者是克里斯多福•孟。他是一位有近三十年经验的国际演说家、生命教练和咨商师。这本书,阐释了怎样建立亲密关系而让我们通往爱与幸福的桥梁。
我不准备细拆这本书,只简练的讲精华部分。
有很多地方都是非常值得通篇讨论的话题,篇幅限制,不一一展开。
在这本书中,告知了我们在通往亲密关系的道路上,会先后经历“月晕”、“幻灭”、“内省”、和“启示”四个阶段。
月晕阶段
双方因互相吸引而走到一起。在这个阶段中,克里斯多福提出了一个让我大吃一惊的观点:“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而这种需求正是我们孩提时代所做的事——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一个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充足的来自家庭和父母所给予的归属感以及没能充分确定自己对于他所在家庭的重要性,等到成年之后,他便会穷极一生去寻找这些。而这,往往不能被自己所发觉。
在这里,又影射了家庭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幻灭阶段
当我们第一阶段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我们企图改变对方以满足自己,但往往都会失败,因为对方也同样跟你经历着相同的阶段,也希望能改造你。这时,便会出现幻灭。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像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时一样,出现一系列的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权利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
这一切的行为目的是为了控制伴侣,不想让自己的梦想真的幻灭。
我们总是在怪罪,是对方伤害了我们。但其实,每一份争吵,都只是因为双方各自的痛。当你找到在自己身上痛点的根源,便能化解争吵,理解对方。
内省阶段
当你发现了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你变能进入“内省”阶段。“内省则会让你有更深的洞察力,去揭开错觉的面纱,从而大大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 你会发现“无条件的爱”,是通往和谐的亲密关系的最好的路径。你愿意去学习和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你将度过艰难的“受害者监牢”的过程,然后通往最终的“启示”。
启示阶段
“当你能够看清自己的本质时,你就会得到启示。” 在这一阶段,你已将“无条件的爱”做为经营家庭的准则。你理解“启示”越透彻,越能看清,任何问题背后都藏有惊喜,而无条件的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工具。这绝对不是牺牲,你要明白。当你觉得它是牺牲的时候,你已背离了无条件的爱的准则。只有你真的践行它,你才会知道,这不仅仅是付出与奉献;也绝不仅仅是拥有亲密关系让家庭通往爱与幸福的桥梁那么简单,它更是让你找到自己人生的平衡点而本自富足的精神法宝。
在这四个阶段中,我们都该自观。在家庭中充当着重要角色的我们,对于经营这个家庭的目标是什么,对于自己所承担的每一个角色的目标是什么。而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行动,是否直指我们的目标未曾偏离。我们现在在亲密关系中的哪个阶段,如何突破进入下一个阶段,如何站在更高的维度上来审视自己,找到自己。
为了娃,更为了自己,践行“无条件的爱”,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