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驿路奇奇
当北京、上海、东京等一系列“女子图鉴”出现在我们视线里的时候,故事中的当代女性奋斗史自带光环,以榜样般的存在激励着普通女性前行。然而,在角落里,在暗夜间,那些看不到的地方却总有一些你我无从知晓的隐秘与哀伤。《日本贫困女子》正是这样一本为你掀开城市一角的实录,它或许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至少能让我们看到这个时代中某个群体的多面性。
贫困,无业,依附,即使曾经有过光鲜和体面,依旧有可能在被迫失业之下,跌入谷底,万劫不复。总有人以为这是危言耸听,不过是拼个案,比惨烈,用触目惊心来引起关注,然而,必须正视的问题是——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连饭都吃不饱,谈什么活出真我?
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以关注社会现实见长,他的镜头下有前几年被大众广泛熟知的《小偷家族》,也有经典作品《无人知晓》。其中不乏因家庭的贫困,给主人公自身以及下一代造成不良影响的故事。
特别是《无人知晓》。一个母亲,没有固定的工作,只身带着四个孩子艰难度日,较小的三个孩子都是没人知道身份的黑户。可悲,可叹 ,却也直接导致了母亲重新寻找所谓幸福、而不得不狠心抛弃孩子们的结局。
比照我们国家的情况,可能很多人会说,这完全是因为家庭成员过多造成的压力,如果是独身一人,即便是学历不高,打打零工,也不至于如此窘迫,起码省着点花,总不至于吃了上顿没下顿,何况有些城市中的打工人是包吃包住的。
然而通读全书之后,似乎不难发现,独身、甚至很多未婚的“啃老族”,由于工作不稳定,或者佣金过低,也只能过着担惊受怕、终日为生计发愁的日子。不管她多么年轻,都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谈理想,谈未来,更不可能静下心来去做规划,找回初心、找回自我。
有制度又如何,个案之殇难有通法
在一些时候,有人习惯把问题向上转移。比如:不是人的问题,而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而且,打铁还需自身硬 ,如果学历优于一般,能力足够强大,或许一切就大不相同了吧?
持这种观点的人或许应该去看看本书的第三章,一位有能力、有学识的女性,原本谋得了一份颇有“前景”的职位,但终因压力过大,导致身体和精神过大而被迫辞职。很多人不解她放弃稳定工作、相对高薪和颇受尊敬工作的动机,但除了工作本身造成的不快,上司的霸凌,亦成为她心灵遭受重创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总有一些声音是不友好的,指责和批判,在走投无路之下,制度似乎指明了方向,政府部门、援助机构,理应肩负起责任,去拯救受困者于泥潭,然而实际情况是,有人把遭难的女性送回家中,有人则暗示她们可以去出卖肉体。
看起来似乎暂时缓解了矛盾,实际上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恶化。上文提到的那个女子,在反反复复地看病治病之后,为了摆脱困局,不得不以残障身份示人,一面接受政府给予的补助,一面找一份收入一般的工作维持生计,若不是已经做好了心态的调试,恐怕她的局面还是十分尴尬。
此外,日本在部分人员补助方面的制度过分严苛,没有余地变通,也是造成部分女性陷入窘境的原因之一。比如:非婚单身母亲不能享受鳏寡优惠待遇。加之原生家庭的不理解、自行租房需额外负担礼金等等,贫困女性更加内外交困,进退两难境地。
身处高速发达,走进普通抽丝剥茧
日本作为亚洲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之一,一向被认为是高品质生活的代表。但潜意识里根深蒂固的男女性别认知差异,以及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等问题,还是让普通人的、特别是普通女性的生活跌落至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
本书作为一本贫困女性访谈调查实录,透过直接的交流,把第一现场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中不仅涉及她们的生存现状、就业和婚育状况,也涉及她们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等等,似乎足够“杂取种种,合而为一”,从中提炼一些共性问题,供专业人士参考以求解决。然而,正如作者所说:原以为即使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只要采访人数够多,就能找到共同之处。但是结果与我预料的完全相反,贫困的实际形态很难把握。越是对女性展开访问,我反倒越被她们个人面临的问题所影响,陷入混乱。
这不是情绪的崩溃导致作者失去了条理,而是印证了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那个结论:“不幸”总是千人千面的,试图透过统计学中足够多的概念去涵盖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这不是关于哈姆雷特文本解读的个体认知差异,而是因为实际情况真的复杂而又不同,想要了解全貌,只能随阅历的增长而不断延伸。
因此,虽然本书的最后实际上并未提出特别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但它跳出贫困女性群体、站在更高处的强调,依旧是极为有益的范本。毕竟,关于贫困女子赤裸裸的现实当中,也有家庭、社会、同伴同样惨淡的现状。聚焦之余的适度辐射,对引起重视、推动解决也是有益无害的。
作者:驿路奇奇,珍爱写作,坚持原创,专注书影评,偶写散文游记,乐交同好,愿笔下的文字开出花来,为你种下一个温暖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