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736个字,18张图片,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的数量达到164万件。加上民间的藏品,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可能超过1000万件。
近2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内文物收藏的兴起,海外文物回流的形势才得以出现。据统计,目前通过拍卖形式回流中国的文物将近10万件。
但相对于仍"漂泊在外"的大部分文物来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近日,一则令人振奋的信息传来——美国向中国返还361件流失文物。
这也是近1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文物返还的又一次突破。据悉,近年来,国家文物局通过外交斡旋、司法合作、友好协商等方式,促成包括圆明园兽首、大堡子山金饰片、虎鎣以及美国政府三次返还文物在内的30余批次40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已经流失国外的文物,我们在努力找回。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阻止新的文物流出,从源头处保护我们的"历史"。
文物价值不能仅用金钱衡量
文物是曾经的生命,是历史的痕迹,是文化的传承,绝对不能仅仅将它与金钱划等号!
诚然,面对已经因战乱、列强掠夺而漂泊海外的文物,我们只能尽力去沟通找回。可面对那些为了换钱被走私的文物,我们更应尽可能避免事件的发生。
盗墓贼,可恨不?
为了拿文物换钱,就四处盗墓,对地下文物进行无序开采,私下贩卖,导致大量文物流失。
甚至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一座墓,不幸被盗墓贼"光顾",他们急匆匆地拿了几样东西就跑,全然不顾脚边的文物,因而常常会有文物被损毁的事情发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研究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
既然盗墓贼对文物伤害如此巨大,是否可以避免他们的出现呢?
倘若让这些盗墓贼有正当行业可做,是否文物就不会"惨遭毒手"了?
倘若让盗墓贼成为编外受聘的有偿考古挖掘者,是否一些大墓会更容易找到,或者说至少不被无理打扰?
这是否会是一个突破?
合理善用盗墓贼的一些手段,也许能更好地保护文物。
盗墓贼的可恶,我们都知道。
但还有一群人比"目的单纯"的盗墓贼更可恶。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监守自盗!他们以假乱真!他们半路被财富所迷!
这些人,可恶吗?
2002年,香港的一场拍卖会,揭开了一桩"偷龙转凤"的盗窃案。
李海涛,前河北省承德市文物局外八庙管理处文保部主任。
本对文物一窍不通的他,在日常接触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借其出色的表现,成为承德市文物局系统中最年轻的高级知识分子。
作为一名文物管理者和研究者,李海涛深知所保管数以万计珍贵文物的价值,也很清楚盗窃文物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可一旦有了贪念,便一发不可收拾。
李海涛利用职务之便,盗取馆藏文物及文物部件共计259件(案发后尚有57件文物未能追回),给国家造成了特别巨大的损失。最终李海涛被执行了死刑。
这仅仅是揭开了"中国文博第一大监守自盗案"的冰山一角。
可就是这样的监守自盗,让文物远离了家乡。
文物是可以用金钱衡量,可它又不仅仅只有货币价值,它与生俱来的历史意义才更难能可贵!
所以,别再让我们的历史存在于别国展览馆中!
让历史文物"活"于世俗间
文物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后人了解曾经的媒介。
可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众人只知其为文物,却不知其何来,这也导致了众人对于文物的自发保护参与度不够。
但还好,文物不再拘泥于博物馆(院)的古板展览,有了越来越多的展示形式,也让文物更加地鲜活。
比如先前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短短3集的一部纪录片,背后却是历经5年的项目调研,长达4个月不间断的纪实拍摄,只为了向民众展示有这样一群人,远离喧嚣,专注地从事文物保护。在这些文物修复师身上,看到的不是现代的快节奏,而是静谧质朴。
慢工出细活!
这一切的辛苦没有白费!
一经播出,就吸引了超过15000个大学毕业生想去故宫修文物,文物的修复不会后继无人了。
而前段时间,由央视和各大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国家宝藏》第二季结束了。
该节目用明星守护人来演示文物的前世今生,更直观地让观众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贴近文物。
而不是像以往一样,让观众看着冷冰冰的文物,读着晦涩的文字简介,读过就忘。
正是由于这些节目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文物,感受文物。
倘若文物一直冷冰冰地待在博物馆中,它也只能等着人去看一看,而渐渐失去被深入了解、走进生活的可能。
如果文化的根断了,就没有人再去专门学习了解了。
所以如何让文物不再以刻板的形象展示给世人看,让文物真真切切地"活"在世人生活中,还需要更多有趣的形式,也许是明星的吸引力,也许是诉说的趣味性,也许是厚重的历史感……
一眼万年,让越多人深切体会到文化的迷人之处,才能让更多人为文化的传承添一份力。
而不是像个别网友认为:文物在国外待得好好的,接回来干嘛?国外文物保护的比国内好,找回来不是对文物的保护……
且不说文物只有在其原生地才能丰富其历史的连续性,就说中国的文物真的在国外正确的保护了吗?
知道《女史箴图》吗?
在大英博物馆的保护下,都开始掉渣了!(大英博物馆采用日式画装裱的处理方法,导致《女史箴图》的毁坏已经无法修复。)
不是自己的,不破坏就不错了,哪会像自家人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
指望别人妥善保护我们的历史,简直是可笑!
我们自己的东西,当然是我们自己才更加珍惜。
历史的传承该由谁来延续?
为什么会有"历史"这门学科?
大家有想过吗?
为了不断层!
为了历史不被遗忘!
为了后人还能将历史一代一代讲述下去。
如果没有人去了解,没有人知道,那么曾经的一切都只存在于字里行间。
当书不在了,历史也就消散了。
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啊!
文化的根断了,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说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呢?
连历史都没有,谁信?
难道等到再过十几年后,韩国再来抢"节日"、"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才要重视吗?
不,那样就迟了!
对于已经作古的文物,我们要好好保护,不再流失。
而对于现今还在苦苦支撑着的非遗手艺(刺绣、挶瓷……),我们更要好好重视,不让其流失于历史的长河中,将来只能从仅存的资料中窥见一斑。
所以,历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孩子就是祖国的未来。
从小让孩子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还怕历史无人知吗?
历史本就具有独特的魅力,而这魅力无比美丽!
只有让子孙后代都感受到历史的美,才是最顺其自然的传承。
只有一代又一代对文物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历史才不会消散。
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让文物走进民众眼中,历史才不会褪色。比如我们明年9月又可以一览《清明上河图》的美貌了!
物质财富要继承,精神财富更要传承。
难道要在百年之后,精神财富匮乏了,才觉得遗憾吗?
难道眼前利益胜过一切了吗?
那我们身为"黄种人"的根,就该抛弃?
文物承载着记忆,文化赋予着底蕴。
不忘本,是一个人的坚守。
不断根,要靠大家的守护。
历史,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从由心而发的文化认同,是泱泱大国上千年的底气!
把看似厚重枯燥的历史,用年轻充满时代感的方式,翻译给所有人,希望有一天不需要过多地解释,人人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
寻找文物,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