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读书”,需要靠一年读x本书来标榜自己吗?
这是我的故事——
2021年初,我在豆瓣上写下flag:一年读100本书。相比那些动辄300+的,我这已经不算是囫囵吞枣了吧,我心想。
1月份,在快速读完马伯庸的几本小说后,我感到这样利用上下班路上两个小时的时间读书,一两天就能看完一本。于是,我信心满满地读起了《中国历代战争史》。半文半白的叙述,大量的山川地理形势,逻辑严密又复杂的军事政治论述...每天辛苦读一章已是极限,而且也只是泛泛读过,只是对战争过程和军政制度有了些粗浅理解。
在读书进度迟迟难以推进的情况下,我又同步开了《血酬定律》《潜规则》等书。这两本原是我心向已久的作品,却在读书进度的催促下,一目十行,甚至最后对于吴思老师的长篇叙述感到不耐烦,在豆瓣写下这样的评论——
“没有《潜规则》好,所谓的血酬定律其实就是草菅人命,不知道是他提出概念太早太过深入人心以致于毫无新鲜感,还是确实没必要对其深加阐述,总之不值得花大力气读,当故事书一看就行。”
如今看来,如此狂妄、轻浮的评论,是浮躁心态悄悄种下的引信,一燃即爆。
如今进行了月余,让我感到不对劲的是,为了像冲刺业绩一般完成每月10余本的阅读任务,我打开了数本简短通俗的漫画,花半小时读完后心满意足地写上“阅读计划+1”。当我遇上如《魏晋之际的家族政治与权力网络》这样让灵魂触电的好书时,我却只存着快点读完的心思,读后只剩下“好,好,好”的迷茫与无奈。
所幸我还尚存“良知”,悄悄在简介上抹去了“100本”的字样,只留下了“读书”两字。恰逢此时看到S君一篇“不标榜自己读了多少本书”的文章,既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也为之前汲汲找寻标签的自己感到惭愧。
和曾经的我一样,那些标榜着自己一年读多少书的人,你猜他在乎的是别人赞许的目光还是自己到底从书中吸收了多少?
不可否认,读书这种习惯,从0到1已经是一种进步,读总比不读要好,但是当读书成为一种负复旦,读过后又没有什么回味,那和把时间用来刷抖音没什么分别,都只是一种社交谈资罢了。
而那些一个月只精读一本的人,能做到每天精读做笔记,并为延伸思考题写上1-2千字回答的人,你猜他是更在乎豆瓣上的标记数,还是自己究竟吸收了多少知识?
读书,既然是为了去除浮躁,那么更不应该被数字绑架。这种浮浅的炫耀心理,我们应当时时反思,让自己扎进某个领域深度学习,毕竟想赚快钱、想快速立人设,是最简单的事,但赚的都是小钱,学的都很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