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名胜众多,居首者当推千古名刹少林寺。九十年代初前曾在测绘学院进修时来过少林寺,来了一次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之后一直未再到过,这次的宁夏、河南之行,最后一站是郑州,行程上也安排了游少林寺。
少林寺不仅因其古老神密的佛教文化名扬天下,更因其精湛的少林功夫而驰名中外,“中国功夫冠天下,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术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武术正宗流派。特别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驾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
第一次到少林寺,那还是十多年前在郑州上学进修,那时少林寺周边还比较荒凉,当时的登封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少林寺也是一片颓废景象,寺院墙体剥落,门庭楼阁亦失光鲜。唯有康熙御笔之宝“少林寺”三个大字赫然醒目,悬挂在寺门之上,显示着对少林的宠幸。
如今的少林寺景区热闹得很,“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清静已不复存在。景区面积成倍扩大,武术学校更多,而且不乏慕名前来学武的洋学员,游客稳步增长,商业推广的力度不断加大,“功夫经济”,各类大典、仪式纷纷登台,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少林功夫成为一块金字招牌。
原本清静的佛门圣地成了人群熙攘的旅游景点,少林寺主殿大院里每天都会迎来大量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和语言,大声谈论交流着各种话题。当每天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时,有的和尚甚至也会不禁感叹:“现在来这里的人太多了,已经很难再找到一个可以静坐冥思的地方了。”
那时的少林寺不收门票,游客随便进出,那时的百姓都在为吃饱饭而奋斗,很少有旅游的闲情,寺院里游人寥寥,显得冷落清净。
再次游少林寺,在写有“天下第一名刹”几个大字的牌楼前面的停车场停了车,验票后过牌楼便进了景区。可走了大半天也没见当年印象中的少林寺门,迎面走来走去的多是一群群穿着红T恤、扛着刀棍的青少年,路边也全是一拨拨在刻苦练武的少年。
寺门还是那寺门,漆刷崭新。宝殿经阁依然庄重威严,鼓楼、钟楼照旧遒劲挺拔。
现实中的少林与电影中的场景差别很大,特别是那寺门,低矮狭小,远没影片中的高大威严,难以使人领略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豪迈大气。
电影《少林寺》的拍摄放映,成就了一座寺庙的辉煌。如今游人如织,拜佛叩头者有之,不时有穿灰衣或黄袍的和尚在院里走过。
进了山门后先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立有一块功德碑,上面记载着十三位少林武僧护驾扬名的事迹。大雄宝殿里金碧辉煌,浓郁的香火环绕四周,更增添了凝重气势。
离了大雄宝殿继续前行,步入少林弟子练功的大殿,看到少林武僧因站桩而塌陷的砖窝,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在站桩的脚窝前,一指禅的树孔前,仍有不少青年人围在那里唏嘘、赞叹、惊奇。我站在背后,悄悄地欣赏着他们的神情,似乎看到了当年的我。
山上有达摩洞,那块传说中达摩祖师面壁十年留下的影石,令人倍感惊奇。
嵩山脚下的塔林,是一座座以级别而高低不同的墓塔,肃然矗立。尽管塔体斑驳,荒草没塚,但想到塔下圆寂着一代高僧,敬仰之情便油然而生。
塔林不再是当年印象中的荒凉,修了大门,植了花草。遥想当年,曾在此留影,少年情怀,何等的意气风发。往事如昨,但装态作势的激情早已荡然无存。转眼两鬓染霜,我还是我,但再也不是当年少林寻梦的青年了。
几十年一晃而过,当年的坎坷山道已成了高速公路,少林寺的名气也今非昔比。当年的我来了,但我还能找回当年的感觉吗?
离开那“天下第一名刹”牌楼时,我突然有一丝遗憾,因为这次重返少林,实在没有体会到“深山古刹”的凝重,“禅院钟声”的寂静,也许,那种感觉只会存在于历史的迷雾里。少林寺的新闻和游客虽然变得越来越多,但过度的商业开发,人们熟悉的少林寺却似乎正在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