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开始之前,我得提前声明:因为故事来源于生活,可能生活在这个圈子的人看后很容易联想到具体的人或事。如若不小心让哪位看官读后产生了不太愉悦的感受,我深表歉意,那并不是我的本意,我并没有要褒贬谁的意图。
这些年,深圳模切行业随着深圳经济一起蓬勃发展,涌现了很多家出色的模切企业和行业精英,当然也少不了些许业内精彩的故事。若老朋友有幸看到了本书,就当是叙旧了。新朋友看了,就当是对模切行业多了一些了解。
为引起不必要的争执,故事中的人名都使用化名。我也免不了俗套的来一句: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我其实只是一个耐心的讲述者。
第一部分:进入模切行业前
01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事,事物看似是偶然的,也有它必然的原因,我们称之为必然性吧。有时候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好像真就是老天安排好了一样。李健能进入模切行业,跟他之前的工作经历也一定有着某种机缘巧合吧。
时间倒回到2001年,刚好是新世纪的第一年。地点,深圳宝安。那时的李健,身材可不像现在这样大腹便便,不敢说风度翩翩,玉树临风,也算是风华正茂的年龄阶段吧。清瘦的脸,挺拔的身板,喜欢留长长的头发,还带有倔强的小胡子。李健在宝安肯富精密元器件科技有限公司上班,那是一家新加坡公司,主要是生产电脑硬盘里面的一个精密零件,业内对这个零件专业称呼为驱动架。这是李健进入模切行业前所打工的一家公司。作为外资的新加坡肯富公司,在当地也算是一个有着两千人以上的大公司了,福利待遇明显优于周边其它公司。
其实李健在进入肯富公司前,已经有过几年在深圳打工的经历了。最初李健是和同学们一起,从老家一所中专学校由学校统一安排送出来打工的。李健当时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在深圳龙岗区坑梓镇的一家叫井上精密五金厂的日资公司上班。公司主要是生产手表上的表把零件,就是手表上那个调时间的发条。李健的工作岗位是品质检测员,每天上班的主要工作是检测产品的外观和尺寸是否合格。
那时李健才20岁,刚刚踏入社会,老实说脑子还没有开窍。在车间看那个自动车床怎么生产出来一个个小零件,李健看好久都是一种懵圈的状态。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李健这个人平时就爱琢磨,想看懂的内容和要求比较高吧。李健就是想看懂这个机器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原理,究竟机器是怎样把这个零件做出来的。可能他一开始就是从一个专家的高度来看这个事物的吧,所以看了三个月都没看出个所以然来。由于李健属于品质部门,没有动手开机生产的实践,就更是只看了一个机器加工的表面现象。李健觉得这个机器好神奇,好复杂,他楞是没搞明白那个机器如何加工出零件的原理和奥妙所在。他甚至很羡慕被分配在生产车间开机器的其它同学,居然可以三个月就出师独立驾驭这个机器生产零件了。
正常工作都需要倒白班和夜班,李健这个人嗜睡,最怕上夜班了。很多时候,要他熬一个通宵,就算啥也不干都坚持不下来。每次夜班上到半夜,李健上眼皮和下眼皮就如胶似漆不愿分开了。说白了,突然从学生的身份一下子转变成工人,李健还没有很快适应工作的节凑,还吃不了这个苦。
另外还有一方面,李健在精神上也特纠结。在学校学《政治经济学》时,李健还清楚的记得一个经常考试的题目:资本家是怎么剥削工人的?老师教学生们理性分析,加上死记硬背的答案至今都还刻骨铭心:一是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二是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然而在这个日本工厂里,日本人不正是这样做的吗?同学们寒窗苦读难道就是为了一个月四五百元的工资,送上门来让日本鬼子剥削,为日本鬼子赚钱吗?当时李健刚出学校,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心里也总是有这样一个梗。所以干了不到一年李健就回老家了,试图在老家寻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