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开始写东西来到现在有一年了。我写的不多,期间还断了好几次。刚开始写东西总是得心应手,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事,每次动起笔来总是信手拈来文思泉涌。到后来东西多了,我感觉似乎都是一个路子来,观点也是没有新意我开始厌恶自己写的东西了。我陷入了很长时间的迷茫期,似乎没有出路。
把我带上写作的人是尚龙老师,虽然没有见过他一面,但从他的作品里,就能找到共鸣,让你有了一种表达欲。让你知道自己也可以很清晰地弄明白很多事,想清楚很多问题。
开始写作,离不开观察和反思。观察身边的事,那是你写作的题材,反思是你创作的过程。
我喜欢一个人漫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一边漫步一边思考。多想想为什么,还可以怎么做,这样一来二去,题材有了,反思有了,文章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尚龙老师曾写过,《你以为你在合群,你在浪费青春》,这篇文章我非常认同。社会型人格分为三种,其中一种就是追随型人格。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因为这样会有一种安全感,也可以不用担责任。追随型人格就是这种合群的人,不是说不好,总是容易随大流,没有自己的主见和不同,很容易模糊在人群中,更别提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追随大众,在潜意识里就有一种我们所做的这件事是对的的认识。
我很怕我会合群的很好。因为在这里,大家似乎都对前路有种很好的预期,丝毫看不到安逸背后的尖刀。那把尖刀会把我们的棱角磨平,特色剥离,会让我们成为常人一个,会让我们在将来的路上更难行走。
当我写作以来,我的焦虑有了一定的缓解。一是兴趣拓宽了,生活开阔起来了。二是生活开阔起来,我可以接受更多美好的事物,愿意去尝试多种可能,生命中的可能性多了起来。三是,我发现自己算是与他人不一样了,并不是骄傲,而是与其他人格局的包括所见所感思考角度与包容接受度不一样了。
写作可以是为自己而作,也可以为他人。为自己是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望宣泄一种情感记录一种心路历程,为他人希望自己的思考可以对他人有启发的作用。两者应该是平行的,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今天的这一篇,完全是为自己而作,记录自己写作一周年的感想领悟。
我把写作当成一个爱好,很多厉害的人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职业。真的很厉害,但我格局太小,能力不够,只想让它成为一种爱好。永远保持对创作的热爱和初心就够了。
我发现当我把写作变成我的硬性要求时,我是很难真正写作的。有作家说,当我能写出第一句时,那我一定可以写出第二句,既然可以写出第二句,那么第三句也能写出来。如此往复,一本书就可以写出来了。我非常理解他的这句话,然而我却做不到。他们可以做到是因为强大的阅读量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能够让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再重组等一系列过程,还有强大的内心和耐心,一本书便能下来了。这种人才是作家。
以我目前状态,我只能做到有想法时候才能创作。有过给我定个硬性要求,一日一更我是做不到的。
我认为创作的过程不应该痛苦的过程,我希望在创作中一直保持愉悦的心情,享受创作的过程。在创作中,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成为自己。如果在创作中,你感受到了痛苦,那么你可能不适合创作。就像真的喜欢一个人,你是不会在意追求过程的艰辛。因为你心心念念都是她。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你才会无拘无束,尽情表达自己,这样的创作更真实更合理。
我记得在我刚开始写东西时,就有朋友和我说,即使你坚持了三个月或者三年你都不能说是写作入门级别。因为写作这件事应该是一辈子的。一旦沾染上,就别想着中途放弃。好在一年过去了,我依旧在路上。
其实,写作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喜欢长篇大论的人不一定能写出好东西,简单短小的文章未必就不是好文。只要你有话要说,你都可以是作家,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尝试,迈出那第一步。
可以先从日记入手。我喜欢写日记,记录身边大事小事,每天的想法,每日的进步。只要我手里有笔,我是愿意用笔留住那过去的时间。这样的方式,过去永远都没有过去。因为它留在了我的日记里,脑海里。
日记写得多了,你就更容易抓住身边的细微处,当你写作起来,便可以很轻易地联系起来。
除了日记,还有阅读。阅读是写作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最开始的一环。一旦阅读起来了,你才能在创作中旁征博引尽情输出。另一方面是,阅读带来的思考方式,识物角度,让你对事件剖析更多层次更准确。从而看得更清这个世界。
写作,总之是一件有趣的事,让你不断进步。虽然它带来不了财富,却可以丰富我们内心。愿每一个写作者可以把写作进行到底,享受写作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