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泰伯篇》第4章,先恭诵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背)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前面我们探讨过,曾子临终对孟敬子交待遗言,先以“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为铺垫,是为了增强孟敬子的信任,让他更重视下面要说的话。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曾子真正要告诉孟敬子的临终遗言到底是什么。曾子说,君子所要注重的道有三点:
一是“动容貌”,行动必注意举止仪容,一切规规矩矩,这样做就不会招致粗暴怠慢。试想,如果我们举止轻浮,仪容邋遢,做事乱来,当然会招致他人看不起、看不上,以粗暴怠慢的方式对待我。
二是“正颜色”,脸色平和,态度庄重诚恳,这样做就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有的人虽然你刚认识,可他那种诚挚严谨的态度就很容易让你产生“这个人靠谱,值得信任”的感觉。相反,如果一个人斜眼看人、面色轻佻、态度傲慢、待人虚伪,又怎么会获得他人的信任呢?
三是“出辞气”,言辞得当,条理清晰,语气平和,声调适宜,这样说话就不会引起他人的粗鄙违背。试想,如果我们对人说话时,语言粗俗、逻辑混乱、语气急促、声调尖厉,自然会被他人怼回来,乃至恶言相对。
曾子说的这三条,和《礼记》所说的是一致的。在《礼记》“冠义”篇中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
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在于有礼义。礼义从哪里做起呢?应从举止得体、态度端庄、言谈恭顺做起。举止得体,态度端庄,言谈恭顺,然后礼义就算完备了。我们与人交往,就是先看到仪容举止,再看到脸色态度,然后听到言谈话语,我们会从这些方面判断这个人是否值得信任,可不可以交往,乃至协作共事。能够依礼待人,就更容易和他人建立信任和协作。
这样看起来,“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对我们真的很重要,做不到的话会严重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带来很多麻烦和困扰,做到的话就会提升信任,与他人建立有效协作,形成和谐共赢的关系。4分09秒
可是,反思一下,我们做到“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了吗?我自己是很多时候都没做到的,甚至有时是连做都想不起来的,更谈不上做到了。
那么是什么障碍了我们呢?《大学》中说,“诚于中,形于外”,一个人呈现出得体的举止、诚恳的态度和适宜的言谈,都在于内在有一颗关顾他人的仁德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仁心,只是表面做做样子,那就成了巧言令色了,装是不会长久的,总有漏出马脚的时候,那时候这种伪君子更会被他人唾弃。所以要做到“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先要培养自己的仁德之心,当我们真正能够关顾他人、代人着想时,我们就会诚挚待人,注意言谈举止不会冒犯他人,同时我们也会学习必要的礼仪规范、知识辞令等,让我们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都能依礼行事,呈现出文质彬彬。
其实现在我们不难发现,做到“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的下手处就在于做,我们需要经常观察反思,自己当下的举止仪容是否得体、脸色是否平和,乃至微笑对人态度是否诚恳,言语是否适宜,语气是否平和,对他人是否尊重。觉察到没做好就马上调整。
我的老师就教导弟子们常常照镜子,观察自己的脸色、容貌,及时调整。
想想如果我们在镜子中看到自己发火时狰狞的面孔、傲慢时可恶的样子、烦躁时难看的脸色,我们会不会想改变这种样子?当你开始改变容貌脸色时,你会发现你的内心也会有所转动;或者你觉察到自己的内心也需要调整,因此也带来了容貌举止的改善。
同样当我们与人说话时,也要特别留意觉察自己说话的内容、用词、语气态度等,发觉不对,立即调整。儒家是重视实践的,真正的践行并不离开日常生活,王阳明就强调要在事上磨练,曾子也特别看重这种日常觉察反省的功夫。他临终对孟敬子交待遗言的过程,正是他在践行“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可以说,在生命的最后,他向孟敬子言传身教这三项君子之道,将自己毕生修学内涵和盘托出,怎能不令我们后辈学人感恩钦佩。7分40秒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我与人相处时,我希望他人的言谈举止、面貌表情是什么样的?我自己的言谈举止、面貌表情又是什么样的?
我们与人交往,就是先看到仪容举止,再看到脸色态度,然后听到言谈话语,我们会从这些方面判断这个人是否值得信任,可不可以交往,乃至协作共事。能够依礼待人,就更容易和他人建立信任和协作。
这样看起来,“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对我们真的很重要,做不到的话会严重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带来很多麻烦和困扰,做到的话就会提升信任,与他人建立有效协作,形成和谐共赢的关系。
我自己是很多时候都没做到的,甚至有时是连做都想不起来的,更谈不上做到了。
2.是什么原因让我不能“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
第一、没有仁德之心;第二、没有付诸行动,落到行动上。
1)要做到“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先要培养自己的仁德之心,当我们真正能够关顾他人、代人着想时,我们就会诚挚待人,注意言谈举止不会冒犯他人,同时我们也会学习必要的礼仪规范、知识辞令等,让我们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都能依礼行事,呈现出文质彬彬。
2)做到“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的下手处就在于做,需要经常观察反思,自己当下的举止仪容是否得体、脸色是否平和,乃至微笑对人态度是否诚恳,言语是否适宜,语气是否平和,对他人是否尊重。觉察到没做好就马上调整。